智均力敵
成語拼音
- zhì jūn lì dí
智均力敵成語解釋
- 指雙方的智略或勢力旗鼓相當。
典故出處
- 《三國志·魏書·王朗傳》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搏戰曠日,智均力敵,兵不速決,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然後宜選持重之將,承寇賊之要,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一舉更無餘事。”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這場商業競爭中,雙方的策略和資源配置展現出了高度的複雜性,可謂是智均力敵,難分高下。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段風雲激盪的故事。
那是在亂世之中,天下紛爭不斷,各方勢力紛紛崛起,都企圖在這混沌的局勢中稱霸一方。
在北方,有兩位豪傑,一位名叫公孫烈,另一位喚作司馬宏。公孫烈出身將門,自幼熟讀兵書,英勇善戰,且善於謀略。他所率領的軍隊紀律嚴明,作戰勇猛,在多次戰役中屢立戰功,聲名遠揚。
司馬宏則是一介書生出身,然而他心懷壯志,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領導力,招攬了衆多賢能之士爲其效力。他善於洞察人心,能準確把握局勢的變化,從而制定出精妙的戰略。
當他們的勢力範圍逐漸接壤,一場不可避免的衝突即將爆發。雙方都深知對方的厲害,不敢貿然行動。
公孫烈的軍隊兵強馬壯,裝備精良,但其後方補給線過長,一旦陷入持久戰,可能會面臨物資短缺的困境。司馬宏這邊雖然兵力和裝備稍遜一籌,但他的智囊團足智多謀,且佔據着地形的優勢。
初次交鋒,雙方都只是試探性地派出小股部隊,試圖摸清對方的虛實。幾次小規模的戰鬥下來,雙方各有勝負,誰也未能佔到明顯的上風。
隨着時間的推移,戰爭進入了僵持階段。公孫烈心急如焚,想要速戰速決,卻又忌憚司馬宏的謀略。司馬宏則沉着應對,以守爲攻,等待着公孫烈露出破綻。
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公孫烈精心策劃了一場突襲,卻被司馬宏提前識破,設下埋伏,讓公孫烈的軍隊損失慘重。然而,司馬宏也未能趁機一舉消滅公孫烈,因爲公孫烈在關鍵時刻組織了頑強的抵抗,成功撤退。
這場戰爭持續了數年,雙方都傾盡了全力,卻始終無法徹底擊敗對方。他們之間的較量,真可謂是智均力敵,難分伯仲。
最終,在各方勢力的斡旋下,公孫烈和司馬宏決定罷兵言和,共同謀求和平與發展。他們的故事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在激烈的競爭中,當雙方智謀和力量相當之時,往往需要以和爲貴,才能實現共贏的局面。
智均力敵-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