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成语拼音

wèi yuān qū yú,wèi cóng qū què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成语解释

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同“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典故出处

清·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大小文武官员,都是助纣为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甚非计也。”

成语典故

某一日,孟子的几个学生针对夏、商两朝灭亡的原因展开了激烈地辩论。天命派认为桀和纣的灭亡是天意,人的力量没法与天意抗衡。有人立即反驳说:“明明是人意嘛,哪里是什么天意!孔子‘说:‘天何能言?以人代言之。’即使是天意,也是通过人力来实现的。把一切因果都说成天意,人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双方争执不下,一道去请教孟子。孟子仔细听了双方争执的理由,分析道:“桀和纣之所以灭国亡身,不是什么天意,原因在于他们失去了民心,一个失掉百姓支持的国君当然要失败了。  一个君主要想取得天下,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首先取得百姓们的支持,百姓不支持的事情肯定办不成。怎样才能取得百姓支持呢?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深得民心。民心是很容易争取的。”这时有人提出质疑:“纣王造鹿台,百姓并不支持,但百姓被迫无奈,还是把鹿台造起来了。”孟子说:“鹿台是造起来了,但纣王却为这件事惹怒了百姓,纣王最后还是自杀了。这样看来,鹿台建成对纣王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呀。”有的学生不愿问题节外生枝,对孟子说:“先生,您还是说说桀纣亡天下的原因吧。”孟子说:“好吧,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还是先说说怎样取得民心:首先是为百姓着想,做百姓喜欢的事情,解决百姓的疾苦,让他们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凡是百姓讨厌的事情就万万不可去做,更不能强迫他们去做。”孟子说得有些兴奋,站起来继续说:“我打个比方,国君施行仁政,爱护百姓,百姓就像百川归海一样涌向国君的周围。你们都知道,水獭是专门靠吃鱼为生的,水獭一经出现,鱼类必然潜往深水;鹰隼专吃小鸟,小马看到鹰隼了一定会飞向树林深处。所以说,是水獭代替深水将鱼儿赶来,鹰隼为丛林聚积鸟类,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鹯(zhān)也。由此可见,是桀纣把百姓驱赶到商汤王和周武王那儿去的。总之,梁纣的灭亡是因为人心向背,绝非什么天意。天意大难把握了,我们还是多尽人力吧。”弟子们听了,都表示满意。 任何君主残酷剥削百姓,使百姓活不下去,百姓必然奋起反抗,最终导致改朝换代。中国的26部史书记录26个朝代的兴亡史,考其缘由,就是亡国之君见利忘义,干下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

成语造句

如果统治者实行暴政,不能施行仁政,那无疑是在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老百姓都赶到敌对方去。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非常贪婪和自私。他总是不断地向百姓征收重税,百姓们生活得苦不堪言。 在这个国家里,有一位非常有智慧和正义感的大臣,他看到百姓们的困境,多次向国王进谏,希望国王能够减轻百姓的负担,让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然而,国王却根本不听他的话,反而认为他是在故意找麻烦。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们对国王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而这位大臣却依然坚持不懈地为百姓们发声,努力试图改变国王的政策。可是,国王却对他越来越反感,甚至开始打压他,剥夺了他的一些权力。 这时候,其他一些心怀叵测的大臣看到了机会,他们纷纷在国王面前说这位正义大臣的坏话,试图让国王彻底疏远他。国王在这些人的蛊惑下,最终将这位大臣赶出了朝廷。 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非常失望和愤怒。他们觉得自己失去了唯一的希望,对国王的统治更加不满了。许多人开始逃离这个国家,到其他地方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一些有识之士看到这种情况,不禁感叹道:“这国王简直就是在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啊!他把那些真正为国家和百姓着想的人都赶走了,把百姓也逼得逃离家园,这不是在自毁根基吗?” 正如《孟子·离娄上》中所说:“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这个国王就如同桀纣一般,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流失。 最终,这个国家因为失去了民心,内部矛盾不断激化,陷入了混乱之中。而那位被赶走的大臣,在其他地方继续为正义而努力,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如果不能以民为本,不能听取正确的意见,反而一意孤行,做出错误的决策,那么最终必然会自食恶果。而那些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如果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用,就会离开,这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我们应当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汲取教训,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人才,避免出现“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悲剧。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成语图片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