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锄异己
成语拼音
- zhū chú yì jǐ
诛锄异己成语解释
- 诛杀;锄铲除。指消灭和清除在政治上反对自己或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
典故出处
- 《梁书·止足·陶季直传》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成语典故
- 而镇压人民的反对,竟不惜采用最卑劣无耻的手段来诛锄异己。(郭沫若《悼闻一多》)
成语造句
- 在那段动荡的时期,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择手段地诛锄异己,使得整个组织内部人心惶惶。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王朝更迭中,政治斗争往往激烈而残酷。
话说在某一朝代,新帝登基,朝中局势尚未稳定。一位权臣崛起,他心怀叵测,妄图掌控朝纲。此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开始了一系列的阴谋诡计。
他在朝中广结党羽,对于那些不顺从他、不与他同流合污的正直之士,想尽办法加以迫害。
有一位忠臣,名叫李正。他为官清廉,一心只为国家和百姓着想。他屡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指出权臣的种种过错和不当之举。这让权臣对他恨之入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权臣先是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诬陷李正心怀不轨,有谋反之意。然而,皇帝并非昏庸之主,对于权臣的话并未全信。但权臣并不罢休,他又暗中指使自己的党羽收集所谓的“证据”,捏造罪名,试图将李正置于死地。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权臣终于得逞。李正被下狱,遭受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不肯承认那些莫须有的罪名。然而,在权臣的操纵下,最终李正还是被判处死刑。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像李正这样刚正不阿的官员,也都纷纷遭到权臣的打压和迫害。他们有的被罢官流放,有的甚至惨遭杀害。
这位权臣诛锄异己的行径,使得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正直之士噤若寒蝉。国家的政务也因此陷入混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然而,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终于,皇帝逐渐察觉到了权臣的狼子野心和种种恶行。在一些忠臣的帮助下,皇帝开始暗中调查真相。最终,皇帝掌握了确凿的证据,一举将权臣及其党羽绳之以法,为那些被诛锄异己的忠臣们平反昭雪。
从此,朝堂恢复了清明,国家也重新走上了正轨。这个故事警示后人,诛锄异己的恶行终究不会得逞,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诛锄异己-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