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鋤異己
成語拼音
- zhū chú yì jǐ
誅鋤異己成語解釋
- 誅殺;鋤鏟除。指消滅和清除在政治上反對自己或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
典故出處
- 《梁書·止足·陶季直傳》齊武帝崩,明帝作相,誅鋤異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頗忌之,乃出爲輔國長史、北海太守。”
成語典故
- 而鎮壓人民的反對,竟不惜採用最卑劣無恥的手段來誅鋤異己。(郭沫若《悼聞一多》)
成語造句
- 在那段動盪的時期,他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不擇手段地誅鋤異己,使得整個組織內部人心惶惶。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王朝更迭中,政治鬥爭往往激烈而殘酷。
話說在某一朝代,新帝登基,朝中局勢尚未穩定。一位權臣崛起,他心懷叵測,妄圖掌控朝綱。此人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勢,開始了一系列的陰謀詭計。
他在朝中廣結黨羽,對於那些不順從他、不與他同流合污的正直之士,想盡辦法加以迫害。
有一位忠臣,名叫李正。他爲官清廉,一心只爲國家和百姓着想。他屢次在朝堂上直言進諫,指出權臣的種種過錯和不當之舉。這讓權臣對他恨之入骨,視爲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權臣先是在皇帝面前進讒言,誣陷李正心懷不軌,有謀反之意。然而,皇帝並非昏庸之主,對於權臣的話並未全信。但權臣並不罷休,他又暗中指使自己的黨羽收集所謂的“證據”,捏造罪名,試圖將李正置於死地。
經過一番精心策劃,權臣終於得逞。李正被下獄,遭受嚴刑拷打。但他始終堅貞不屈,不肯承認那些莫須有的罪名。然而,在權臣的操縱下,最終李正還是被判處死刑。
與此同時,還有許多像李正這樣剛正不阿的官員,也都紛紛遭到權臣的打壓和迫害。他們有的被罷官流放,有的甚至慘遭殺害。
這位權臣誅鋤異己的行徑,使得朝堂之上烏煙瘴氣,正直之士噤若寒蟬。國家的政務也因此陷入混亂,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然而,正義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終於,皇帝逐漸察覺到了權臣的狼子野心和種種惡行。在一些忠臣的幫助下,皇帝開始暗中調查真相。最終,皇帝掌握了確鑿的證據,一舉將權臣及其黨羽繩之以法,爲那些被誅鋤異己的忠臣們平反昭雪。
從此,朝堂恢復了清明,國家也重新走上了正軌。這個故事警示後人,誅鋤異己的惡行終究不會得逞,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誅鋤異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