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语拼音

bù wé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不为五斗米折腰成语解释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典故出处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成语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成语造句

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绝不会为了一点利益就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情,可谓是真正做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语故事

在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陶渊明的人。他才华横溢,心怀高远之志。 陶渊明早年曾多次为官,但他对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虚伪深感不满。一次,他被任命为彭泽县令。到任后不久,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视察。陶渊明一向蔑视权贵,对这种官场的繁文缛节很是厌烦。 那督邮是个粗俗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馆驿,就差人叫陶渊明来拜见他。陶渊明本来就不情愿去,一听这话更是心生抵触。他的下属提醒他说:“大人,您应该穿戴整齐去拜见督邮,不然督邮可能会借机刁难您。”陶渊明听后,长叹一声,说道:“我岂能为了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去向那种人卑躬屈膝,丧失自己的气节和尊严!”说罢,他毅然决然地摘下官帽,辞去官职,离开了彭泽县。 从此,陶渊明归隐田园,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却自由自在,心境豁达。他在田园中写诗作文,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乡村风光和宁静的生活画面。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被后世传为佳话。他的这种高洁品质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了许多人敬仰的榜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如陶渊明一般,不为权贵折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如唐朝的李白,他豪放不羁,曾让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不愿在权贵面前低头。还有明代的海瑞,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不惧权贵的威胁。这些人都和陶渊明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骨气,不随波逐流,不为世俗所左右。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成语不仅仅是对陶渊明个人行为的概括,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都要坚守自己内心的底线和原则,不轻易向外界妥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为五斗米折腰-成语图片

不为五斗米折腰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