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耸听

成语拼音

wēi yán sǒng tīng

危言耸听成语解释

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典故出处

郭小川《论“听话”》:“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

成语典故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桓玄说:“矛头秫米剑头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剑的尖头当米煮饭吃;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过百岁的老头悬挂在枯萎的树枝上;顾恺之说:“井上轱辘卧婴儿。”井上的轱辘容易滚动,婴儿躺在上面非常危险。后人就把这种夸大形式吓唬人叫做危言耸听。

成语造句

他经常夸大其词地描述一些事情,让人觉得他的话有些危言耸听。

成语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政治局势较为复杂。这个国家有一位大臣名叫林之涣。 林之涣为人正直,但他常常因为过于直率的言辞而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当时,国家面临着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边境时有小规模的冲突,国内经济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迹象。 林之涣经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认为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于是,在一次朝堂的讨论中,他站出来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些隐患,并强调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国家将会陷入危机。 然而,他的言论却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嘲笑和驳斥。他们认为林之涣是在夸大其词,危言耸听,目的是为了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国王在这些大臣的影响下,也对林之涣的话半信半疑,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境的冲突逐渐升级,国内的经济问题也愈发严重,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时候,国王才意识到林之涣当初所言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事实的深刻洞察。 他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并重新审视林之涣的建议。最终,国王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国家的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危言耸听这个成语,有时候会被人误解。真正有远见和洞察力的人,他们所发出的看似严峻的警告,可能并非是无中生有、故意吓人。就如同林之涣,他的言论虽然在一开始被认为是危言耸听,但最终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一些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时,不能轻易地将其归结为危言耸听,而应该认真思考和分析,以免错过重要的信息和机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在面对一些新兴事物或潜在的危险时,总有人会站出来提出警告,但往往会被大多数人忽视,直到问题真正显现,人们才追悔莫及。所以,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客观地去倾听和判断各种言论,不要轻易地给他人贴上危言耸听的标签。

危言耸听-成语图片

危言耸听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