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聳聽

成語拼音

wēi yán sǒng tīng

危言聳聽成語解釋

危言:使人喫驚的話;聳:驚動;聳聽:使聽話的人喫驚。指故意說些誇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

典故出處

郭小川《論“聽話”》:“這不是什麼‘危言聳聽’的道理,稍稍注意這個問題的人,是不難發現若干真憑實據的。”

成語典故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說“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桓玄說:“矛頭秫米劍頭炊。”這句話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劍的尖頭當米煮飯喫;殷仲堪說:“百歲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說年過百歲的老頭懸掛在枯萎的樹枝上;顧愷之說:“井上軲轆臥嬰兒。”井上的軲轆容易滾動,嬰兒躺在上面非常危險。後人就把這種誇大形式嚇唬人叫做危言聳聽。

成語造句

他經常誇大其詞地描述一些事情,讓人覺得他的話有些危言聳聽。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政治局勢較爲複雜。這個國家有一位大臣名叫林之渙。 林之渙爲人正直,但他常常因爲過於直率的言辭而引起一些人的不滿。當時,國家面臨着一些潛在的問題,比如邊境時有小規模的衝突,國內經濟也出現了一些不穩定的跡象。 林之渙經過深入的觀察和思考,認爲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很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於是,在一次朝堂的討論中,他站出來直言不諱地指出了這些隱患,並強調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國家將會陷入危機。 然而,他的言論卻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嘲笑和駁斥。他們認爲林之渙是在誇大其詞,危言聳聽,目的是爲了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亂。國王在這些大臣的影響下,也對林之渙的話半信半疑,並沒有立刻採取行動。 隨着時間的推移,邊境的衝突逐漸升級,國內的經濟問題也愈發嚴重,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時候,國王才意識到林之渙當初所言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基於事實的深刻洞察。 他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並重新審視林之渙的建議。最終,國王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國家的局勢才逐漸穩定下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危言聳聽這個成語,有時候會被人誤解。真正有遠見和洞察力的人,他們所發出的看似嚴峻的警告,可能並非是無中生有、故意嚇人。就如同林之渙,他的言論雖然在一開始被認爲是危言聳聽,但最終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一些不同的聲音和觀點時,不能輕易地將其歸結爲危言聳聽,而應該認真思考和分析,以免錯過重要的信息和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在面對一些新興事物或潛在的危險時,總有人會站出來提出警告,但往往會被大多數人忽視,直到問題真正顯現,人們才追悔莫及。所以,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客觀地去傾聽和判斷各種言論,不要輕易地給他人貼上危言聳聽的標籤。

危言聳聽-成語圖片

危言聳聽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