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大不掉
成语拼音
- wěi dà bù diào
尾大不掉成语解释
- 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典故出处
-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楚国国君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筑城,并打算派弃疾做蔡公。为此,楚王向申无宇征求意见:“你看让弃疾去蔡地怎么样?”申无宇说:“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西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为国君。齐桓公在谷地筑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臣听说,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在里边,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才好。”楚王说:“国都有高大的城墙,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在郑国的京地、栎地杀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毫地杀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在卫国的蒲地、戚地赶走了献公。如果从这样看来,就有害于国都。树枝大了一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是君王所知道的。”。
成语造句
- 公司的一些部门过于庞大且权力集中,导致管理上出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其中,楚国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国。
楚灵王在位时,野心勃勃,不断扩张领土。他任命了一些大臣去管理新占领的地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大臣在地方上的势力越来越大,逐渐有了与中央抗衡的趋势。
其中有一位大臣,他所管辖的地区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他利用这些优势,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招募军队,囤积粮草。慢慢地,他变得尾大不掉,对楚灵王的命令也开始阳奉阴违。
楚灵王渐渐察觉到了这位大臣的异动,但由于对方势力已经颇为强大,他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而这位大臣却越发肆无忌惮,他甚至开始与其他一些心怀不满的大臣暗中勾结,企图谋取更高的权力。
楚灵王的谋士们纷纷向他进言,提醒他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隐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楚灵王也深知问题的严重性,但他担心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最终,楚灵王决定采取一些温和的措施,试图慢慢削弱这位大臣的势力。然而,这位大臣察觉到了楚灵王的意图,他决定先发制人,公然起兵反叛。
这场叛乱给楚国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损失。楚灵王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平息了叛乱,但楚国也因此元气大伤。
这件事让楚灵王深刻认识到,在管理国家时,必须要注意防止地方势力过大,以免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后来,“尾大不掉”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部下势力强大,难以指挥调度。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朝代都曾面临过类似的问题,一些强大的地方势力常常会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比如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就是尾大不掉的典型例子,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地方势力,一直是统治者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尾大不掉-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