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大不掉
成語拼音
- wěi dà bù diào
尾大不掉成語解釋
- 掉:搖動。尾巴太大,掉轉不靈。舊時比喻部下的勢力很大,無法指揮調度。現比喻機構龐大,指揮不靈。
典故出處
- 《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楚國國君楚靈王於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築城,並打算派棄疾做蔡公。爲此,楚王向申無宇徵求意見:“你看讓棄疾去蔡地怎麼樣?”申無宇說:“選擇兒子沒有像父親那樣合適的,選擇臣子沒有像國君那樣合適的。鄭莊公在櫟地築城西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爲國君。齊桓公在谷地築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現在齊國還得到利益。臣聽說,五種大人物不在邊境,五種小人物不在朝廷;親近的人不在外邊,寄居的人不在裏邊。現在棄疾在外邊,鄭丹在裏邊,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備纔好。”楚王說:“國都有高大的城牆,怎麼樣?”申無宇回答說:“在鄭國的京地、櫟地殺了曼伯,在宋國的蕭地、毫地殺了子游,在齊國的渠丘殺了無知,在衛國的蒲地、戚地趕走了獻公。如果從這樣看來,就有害於國都。樹枝大了一定折斷,尾巴大了就不能搖動,這是君王所知道的。”。
成語造句
- 公司的一些部門過於龐大且權力集中,導致管理上出現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其中,楚國是一個實力雄厚的大國。
楚靈王在位時,野心勃勃,不斷擴張領土。他任命了一些大臣去管理新佔領的地區。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大臣在地方上的勢力越來越大,逐漸有了與中央抗衡的趨勢。
其中有一位大臣,他所管轄的地區資源豐富,人口衆多。他利用這些優勢,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招募軍隊,囤積糧草。慢慢地,他變得尾大不掉,對楚靈王的命令也開始陽奉陰違。
楚靈王漸漸察覺到了這位大臣的異動,但由於對方勢力已經頗爲強大,他一時也不敢輕舉妄動。而這位大臣卻越發肆無忌憚,他甚至開始與其他一些心懷不滿的大臣暗中勾結,企圖謀取更高的權力。
楚靈王的謀士們紛紛向他進言,提醒他必須儘快解決這個隱患,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楚靈王也深知問題的嚴重性,但他擔心如果處理不當,會引發更大的動盪。
最終,楚靈王決定採取一些溫和的措施,試圖慢慢削弱這位大臣的勢力。然而,這位大臣察覺到了楚靈王的意圖,他決定先發制人,公然起兵反叛。
這場叛亂給楚國帶來了巨大的動盪和損失。楚靈王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平息了叛亂,但楚國也因此元氣大傷。
這件事讓楚靈王深刻認識到,在管理國家時,必須要注意防止地方勢力過大,以免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後來,“尾大不掉”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部下勢力強大,難以指揮調度。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朝代都曾面臨過類似的問題,一些強大的地方勢力常常會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比如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就是尾大不掉的典型例子,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地方勢力,一直是統治者們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尾大不掉-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