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支右绌

成语拼音

zuǒ zhī yòu chù

左支右绌成语解释

支支持;绌屈曲,引伸为不足。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

典故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成语典故

两路夹攻,杀得冷军左支右绌,只好弃甲曳兵,败阵下去。★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

成语造句

他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疲于奔命,常常感觉左支右绌,难以兼顾。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变幻莫测。 在赵国,有一位将领名叫李牧。他智勇双全,为赵国戍守边疆,多次抵御了外敌的入侵。然而,赵国的国力在长期的战争中逐渐消耗,国内的资源也日益匮乏。 有一次,李牧接到紧急军情,北方的匈奴再次大规模进犯。李牧深知此次战役的艰难,因为赵国的兵力和物资都已经捉襟见肘。他一方面要派出精锐部队迎敌,另一方面又要担心后方的补给能否跟上。 战场上,匈奴的骑兵来势汹汹,李牧指挥着士兵们奋力抵抗。但由于兵力有限,他不得不左支右绌地调配兵力,既要防守重要的关隘,又要组织兵力进行反击。 李牧深知,这样的局面不能持续太久,否则赵国必将陷入绝境。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故意佯装战败,撤退时丢弃了一些物资,引得匈奴军队贪功冒进。然后,他在一处山谷设下埋伏,当匈奴大军进入包围圈时,李牧一声令下,赵军从四面八方杀出,打得匈奴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经此一役,赵国暂时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但李牧清楚地知道,赵国的困境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内的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其他诸侯国的虎视眈眈,赵国依旧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也同样激烈。例如韩国,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常常是左支右绌。秦国的军队强大而善战,韩国的兵力和资源都无法与之抗衡。韩国的君王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缓解压力,但效果甚微。 在这样的乱世中,各国都在努力求存,然而实力的差距和复杂的局势使得许多国家都陷入了左支右绌的困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出色的战略,逐一消灭了六国,实现了统一。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左支右绌”所描绘的那种艰难困境。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局面和有限的资源时,必须要有深谋远虑的智慧和果断勇敢的决策,才能避免陷入左支右绌的尴尬境地。

左支右绌-成语图片

左支右绌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