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支右吾
成语拼音
- zuǒ zhī yòu wū
左支右吾成语解释
- 原谓左右抵拒,引申谓多方面穷于应付。
典故出处
- 《宋史·李邴传》(敌)然后由登莱泛海窥吴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窥江池,以出吾右,一处不支则大事去矣。原预讲左支右吾之策。”
成语典故
- 我见他慌悚踌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宾服。★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
成语造句
- 在这场激烈的辩论中,他面对对手的犀利言辞,显得左支右吾,难以应对。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变幻莫测。
有一个小国,其国君名叫卫庄。卫国地狭人少,国力薄弱,常常在大国的夹缝中艰难求存。
这一年,强大的邻国赵国突然对卫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赵国的军队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卫国的边境防线瞬间陷入了危机。
卫庄心急如焚,赶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有的主张求和,有的主张拼死抵抗,一时间朝堂上争论不休。
卫庄犹豫不决,他既害怕求和会让卫国失去尊严和土地,又担心抵抗会导致国家灭亡。在这两难的抉择面前,卫庄左支右吾,无法下定决心。
就在卫国陷入混乱和迷茫之时,一位名叫公孙策的大臣挺身而出。他向卫庄进言道:“国君,如今赵国强大,我们若正面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求和也绝非长久之计,只会让赵国觉得我们软弱可欺,日后定会再次侵犯。如今之计,我们应当一边派出使者与赵国谈判,尽量拖延时间;一边迅速整顿军备,招募士兵,加强防御。同时,派人向其他强国求救,寻求外援。”
卫庄听了公孙策的建议,觉得似乎有了一些方向,但心中依旧忐忑不安。他在实施这些策略的过程中,依旧表现得左支右吾,对各项事务的安排不够果断坚决。
使者前往赵国谈判,赵国国君态度强硬,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卫庄在回复赵国的要求时,又开始左支右吾,既不敢断然拒绝,又不愿轻易答应。
而在国内,整顿军备的工作也因为卫庄的犹豫不决而进展缓慢,招募士兵的数量不足,武器装备的准备也不充分。
就在卫国陷入困境之时,幸好其他强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派出了援兵。在援兵的帮助下,卫国最终抵御住了赵国的进攻,保住了国家。
经此一役,卫庄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左支右吾的性格所带来的危害。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改变,逐渐成为了一位果断明智的国君。而卫国也在他的带领下,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大抉择和困难时,必须果断坚决,不能左支右吾,否则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左支右吾-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