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容

成语拼音

wú suǒ bù róng

无所不容成语解释

没有什么不能容纳。极言其宽广。

典故出处

《魏书》:“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十分嫉妒他弟弟曹植的才华,担心他会造反,于是让他出京去自己的封地,同时派监国谒者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一次监国谒者诬陷曹植。曹丕迫于太后的压力,只好降他为安乡侯,标榜自己对天下无所不容,何况是骨肉兄弟呢。

成语造句

他的心胸十分宽广,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几乎无所不容。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以其广阔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展现出了“无所不容”的高尚品质。 他就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日益强盛。在一次与邻国的冲突中,齐桓公俘虏了对方的一位大臣,名叫隰朋。齐桓公本欲严惩隰朋,但管仲却谏言道:“主公,隰朋此人颇有才能,若能收服他,可为齐国所用。”齐桓公思考片刻后,决定放下成见,不仅没有惩罚隰朋,反而给予他重任。 后来,齐国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生活困苦。有一些大臣建议齐桓公增加赋税来缓解财政压力,但齐桓公却摇头拒绝。他说:“百姓已经如此艰难,我们怎能再去加重他们的负担?我们应该想办法与民共度难关。”于是,齐桓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百姓,包括开仓放粮、兴修水利等。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曾经反对过他的人也纷纷前来出谋划策,齐桓公一概接纳,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齐桓公还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有一次,他在朝堂上提出了一个政策,有位大臣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的弊端。齐桓公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爱卿能如此坦诚,实乃齐国之幸。”他不仅采纳了大臣的建议,还对其进行了赏赐。 随着时间的推移,齐国在齐桓公的治理下越来越繁荣昌盛。周边的诸侯国也纷纷对齐国表示敬佩和臣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齐桓公那“无所不容”的胸怀。他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人才,甚至是曾经的敌人。正是这种包容的态度,让他汇聚了各方的力量,成就了齐国的霸业。 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齐桓公以其海纳百川的气度,诠释了“无所不容”的真正含义。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的典范,提醒着人们要有包容万物的胸怀,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在历史的画卷中,齐桓公的形象熠熠生辉,他的“无所不容”精神也将永远被铭记和传承。

无所不容-成语图片

无所不容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