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
成语拼音
- wéi biān sān jué
韦编三绝成语解释
-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典故出处
-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典故
-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成语造句
- 他勤奋好学,为了钻研知识,将那本书翻得都快韦编三绝了。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孔子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自幼勤奋好学,对于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他为了深入研究古代的典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时的书籍多是竹简制成,用牛皮绳穿起来。孔子常常反复阅读这些竹简,次数多到把牛皮绳都磨断了好几次。
有一次,孔子得到了一部他非常珍视的经典著作。他如饥似渴地沉浸其中,每天废寝忘食地研读。白天,他认真地翻阅竹简上的每一个字,仔细琢磨其中的含义;夜晚,在微弱的油灯下,他依然孜孜不倦。由于长时间的翻阅,连接竹简的牛皮绳逐渐变得脆弱。终于,在一次阅读时,绳子承受不住再次断开,竹简散落了一地。然而,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马上找来新的牛皮绳,小心翼翼地重新穿好竹简,继续投入到学习中。
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不止一次,而是多次。每一次牛皮绳断开,都意味着孔子对这部典籍的钻研又深入了一层。他不断地从书中汲取智慧和知识,将其中的精髓融会贯通。他的弟子们看到老师如此刻苦勤奋,都深受感动和鼓舞。
孔子这种对知识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被后人传颂为“韦编三绝”。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孔子个人努力的赞誉,更是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让我们得以知晓孔子这段佳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韦编三绝”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对事业、对学术的极致追求和不懈努力。它提醒着我们,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付出和不断的钻研,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还是其他方面,都需要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更高的目标。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丰富、知识爆炸的时代,但“韦编三绝”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告诫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深入探究,才能真正领略知识的魅力和价值。让我们以孔子为榜样,秉持“韦编三绝”的精神,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韦编三绝-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