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編三絕

成語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韋編三絕成語解釋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典故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成語典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爲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爲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爲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爲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成語造句

他勤奮好學,爲了鑽研知識,將那本書翻得都快韋編三絕了。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自幼勤奮好學,對於知識有着強烈的渴望和追求。他爲了深入研究古代的典籍,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當時的書籍多是竹簡製成,用牛皮繩穿起來。孔子常常反覆閱讀這些竹簡,次數多到把牛皮繩都磨斷了好幾次。 有一次,孔子得到了一部他非常珍視的經典著作。他如飢似渴地沉浸其中,每天廢寢忘食地研讀。白天,他認真地翻閱竹簡上的每一個字,仔細琢磨其中的含義;夜晚,在微弱的油燈下,他依然孜孜不倦。由於長時間的翻閱,連接竹簡的牛皮繩逐漸變得脆弱。終於,在一次閱讀時,繩子承受不住再次斷開,竹簡散落了一地。然而,孔子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他馬上找來新的牛皮繩,小心翼翼地重新穿好竹簡,繼續投入到學習中。 這樣的情況發生了不止一次,而是多次。每一次牛皮繩斷開,都意味着孔子對這部典籍的鑽研又深入了一層。他不斷地從書中汲取智慧和知識,將其中的精髓融會貫通。他的弟子們看到老師如此刻苦勤奮,都深受感動和鼓舞。 孔子這種對知識的執着和堅韌不拔的學習精神,被後人傳頌爲“韋編三絕”。這個成語不僅僅是對孔子個人努力的讚譽,更是激勵着無數後來者在追求真理和知識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艱難。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讓我們得以知曉孔子這段佳話。 在歷史的長河中,“韋編三絕”成爲了一種象徵,代表着對事業、對學術的極致追求和不懈努力。它提醒着我們,只有通過持之以恆的付出和不斷的鑽研,才能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無論是在學術研究、藝術創作還是其他方面,都需要有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不斷突破自我,實現更高的目標。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豐富、知識爆炸的時代,但“韋編三絕”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告誡我們不能淺嘗輒止,而要深入探究,才能真正領略知識的魅力和價值。讓我們以孔子爲榜樣,秉持“韋編三絕”的精神,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爲自己的人生書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

韋編三絕-成語圖片

韋編三絕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