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雌黄

成语拼音

xìn kǒu cí huáng

信口雌黄成语解释

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典故出处

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成语典故

王衍是东晋人,有名的清谈家。他喜欢老庄学说,每天谈的多半是老庄玄理。但是往往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随口更改。于是当时人说他是“口中雌黄”。《颜氏家训》中也有“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之论。

成语造句

他完全不顾事实,随意编造谎言,简直就是在信口雌黄。

成语故事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人叫王衍。他出身名门望族,年少时就才华出众,声名远扬。 王衍长得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而且能言善辩。他喜欢高谈阔论,常常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而,他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说话随心所欲,经常不讲根据就随意更改自己的言论。 有一次,王衍与众人谈论玄学。他一开始提出了一个观点,众人听后纷纷表示赞同。但过了一会儿,他似乎觉得自己刚才的说法不太合适,于是不加思索地就推翻了之前的观点,转而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说法。众人都感到十分惊讶和困惑,有人就质疑他为何如此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观点。王衍却神色自若地说:“哎呀,我刚才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不必当真。”众人听了,都对他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感到不满。 还有一次,王衍在朝堂上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他一开始信誓旦旦地提出了一项政策建议,许多大臣都觉得有一定道理。然而,当其他大臣提出不同意见时,王衍竟然又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主张,转而附和别人的观点。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让皇帝也十分恼火,斥责他没有坚定的立场和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衍的这种“信口雌黄”的行为越来越频繁,他的名声也渐渐变得不好起来。人们开始对他的言论和行为持怀疑态度,不再像以前那样尊重和信任他。 后来,有一位智者针对王衍的这种行为评论道:“王衍之为人,犹如信口雌黄,毫无诚信可言。其言论犹如无根之萍,飘忽不定,难以令人信服。”这句话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信口雌黄”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用来形容那些不顾事实,随口乱说,随意更改言论的人。 王衍最终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这种不可靠的作风使得他在政治上举步维艰,未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信口雌黄”这个成语则流传下来,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谨言慎行,尊重事实,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要像王衍那样随意更改自己的言论,以免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流淌,王衍的故事成为了一个反面教材,让后人引以为戒。

信口雌黄-成语图片

信口雌黄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