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雌黃

成語拼音

xìn kǒu cí huáng

信口雌黃成語解釋

信:任憑,聽任;雌黃:即雞冠石,黃色礦物,用作顏料。古人用黃紙寫字,寫錯了,用雌黃塗抹後改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

典故出處

晉·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成語典故

王衍是東晉人,有名的清談家。他喜歡老莊學說,每天談的多半是老莊玄理。但是往往前後矛盾,漏洞百出,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或提出質疑,他也滿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隨口更改。於是當時人說他是“口中雌黃”。《顏氏家訓》中也有“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之論。

成語造句

他完全不顧事實,隨意編造謊言,簡直就是在信口雌黃。

成語故事

在西晉時期,有一個人叫王衍。他出身名門望族,年少時就才華出衆,聲名遠揚。 王衍長得一表人才,風度翩翩,而且能言善辯。他喜歡高談闊論,常常在衆人面前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然而,他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說話隨心所欲,經常不講根據就隨意更改自己的言論。 有一次,王衍與衆人談論玄學。他一開始提出了一個觀點,衆人聽後紛紛表示贊同。但過了一會兒,他似乎覺得自己剛纔的說法不太合適,於是不加思索地就推翻了之前的觀點,轉而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說法。衆人都感到十分驚訝和困惑,有人就質疑他爲何如此輕易地改變自己的觀點。王衍卻神色自若地說:“哎呀,我剛纔只是隨口說說而已,不必當真。”衆人聽了,都對他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滿。 還有一次,王衍在朝堂上參與討論國家大事。他一開始信誓旦旦地提出了一項政策建議,許多大臣都覺得有一定道理。然而,當其他大臣提出不同意見時,王衍竟然又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的主張,轉而附和別人的觀點。這種朝令夕改的行爲讓皇帝也十分惱火,斥責他沒有堅定的立場和原則。 隨着時間的推移,王衍的這種“信口雌黃”的行爲越來越頻繁,他的名聲也漸漸變得不好起來。人們開始對他的言論和行爲持懷疑態度,不再像以前那樣尊重和信任他。 後來,有一位智者針對王衍的這種行爲評論道:“王衍之爲人,猶如信口雌黃,毫無誠信可言。其言論猶如無根之萍,飄忽不定,難以令人信服。”這句話很快就傳遍了大街小巷,“信口雌黃”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用來形容那些不顧事實,隨口亂說,隨意更改言論的人。 王衍最終也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了代價。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他的這種不可靠的作風使得他在政治上舉步維艱,未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信口雌黃”這個成語則流傳下來,時刻提醒着人們要謹言慎行,尊重事實,堅守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要像王衍那樣隨意更改自己的言論,以免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歷史的長河不斷向前流淌,王衍的故事成爲了一個反面教材,讓後人引以爲戒。

信口雌黃-成語圖片

信口雌黃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