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发制人
成语拼音
- xiān fā zhì rén
先发制人成语解释
- 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典故出处
- 《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成语典故
- 秦朝未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两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成语造句
- 在面对竞争时,他懂得把握时机,能够迅速采取行动,从而达到先发制人的效果。
成语故事
- 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起兵反抗暴秦。其中有两支势力逐渐崭露头角,一支是项羽率领的楚军,另一支是刘邦率领的汉军。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本想留在关中称王,但在谋士的劝说下,他忍住了这个念头,封存了秦宫的珍宝,还军霸上,等待其他诸侯的到来。
不久后,项羽也率领大军来到关中。项羽的实力远在刘邦之上,他对刘邦先入关中非常不满,于是准备攻打刘邦。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惊慌,他的手下大多认为项羽势大,难以与之抗衡。
然而,刘邦的谋士张良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项羽虽然强大,但他骄傲自大,容易轻敌。如果刘邦能够采取主动,先发制人,或许还有取胜的机会。刘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听从张良的建议。
刘邦先派使者去见项羽,表明自己并没有称王的野心,只是为了替项羽消灭秦朝。项羽听了使者的话,有些犹豫。这时,项羽的谋士范增却看出了刘邦的野心,他极力劝说项羽不要相信刘邦,必须立刻攻打刘邦。
但项羽最终还是没有立刻行动。刘邦抓住这个机会,果断率领大军出击,在鸿门宴上与项羽会面。在宴会上,刘邦表现得非常恭顺,让项羽放松了警惕。同时,张良和樊哙等人也巧妙地周旋,帮助刘邦化解了一次次危机。
最终,刘邦成功地从鸿门宴上逃脱,保存了自己的实力。此后,刘邦继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与项羽展开了长期的争夺天下之战。在这个过程中,刘邦多次运用先发制人的策略,逐渐扭转了局势,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先发制人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如果能够果断地采取行动,抢先一步占据优势,就有可能改变整个战局。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竞争和对抗中,不仅要有勇气和决心,还要有智慧和谋略,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正如《汉书·项籍传》中所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刘邦正是因为能够在关键时刻先发制人,才为自己赢得了机会,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先发制人-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