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發制人

成語拼音

xiān fā zhì rén

先發制人成語解釋

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典故出處

《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成語典故

秦朝未年,爲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其中又以陳勝和吳廣率領的百姓起義聲勢浩大。當時有個叫殷通的會稽郡守也想趁機推翻秦朝,所以就請來當時在吳國避難的項梁和項羽叔侄倆人共商大事。  項梁和項羽在當地廣結了許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兩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當地百姓的敬仰。項梁對殷通說:“現在各地義軍紛紛起義,所以現在正是消滅秦國的最好機會,當然先起義發動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機,我們應該早點起義纔是。”項梁看出殷通性格膽怯,難成大事,於是就叫項羽把他殺死,並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斷徵集人馬,壯大軍隊,並且打出滅秦的旗號。而項羽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成語造句

在面對競爭時,他懂得把握時機,能夠迅速採取行動,從而達到先發制人的效果。

成語故事

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紛紛起兵反抗暴秦。其中有兩支勢力逐漸嶄露頭角,一支是項羽率領的楚軍,另一支是劉邦率領的漢軍。 劉邦率先攻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劉邦本想留在關中稱王,但在謀士的勸說下,他忍住了這個念頭,封存了秦宮的珍寶,還軍霸上,等待其他諸侯的到來。 不久後,項羽也率領大軍來到關中。項羽的實力遠在劉邦之上,他對劉邦先入關中非常不滿,於是準備攻打劉邦。劉邦得知這個消息後,十分驚慌,他的手下大多認爲項羽勢大,難以與之抗衡。 然而,劉邦的謀士張良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爲項羽雖然強大,但他驕傲自大,容易輕敵。如果劉邦能夠採取主動,先發制人,或許還有取勝的機會。劉邦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聽從張良的建議。 劉邦先派使者去見項羽,表明自己並沒有稱王的野心,只是爲了替項羽消滅秦朝。項羽聽了使者的話,有些猶豫。這時,項羽的謀士范增卻看出了劉邦的野心,他極力勸說項羽不要相信劉邦,必須立刻攻打劉邦。 但項羽最終還是沒有立刻行動。劉邦抓住這個機會,果斷率領大軍出擊,在鴻門宴上與項羽會面。在宴會上,劉邦表現得非常恭順,讓項羽放鬆了警惕。同時,張良和樊噲等人也巧妙地周旋,幫助劉邦化解了一次次危機。 最終,劉邦成功地從鴻門宴上逃脫,保存了自己的實力。此後,劉邦繼續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與項羽展開了長期的爭奪天下之戰。在這個過程中,劉邦多次運用先發制人的策略,逐漸扭轉了局勢,最終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先發制人在關鍵時刻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面對強大的敵人時,如果能夠果斷地採取行動,搶先一步佔據優勢,就有可能改變整個戰局。同時,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在競爭和對抗中,不僅要有勇氣和決心,還要有智慧和謀略,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正如《漢書·項籍傳》中所說:“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劉邦正是因爲能夠在關鍵時刻先發制人,才爲自己贏得了機會,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

先發制人-成語圖片

先發制人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