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面夜叉

成语拼音

xiào miàn yè chā

笑面夜叉成语解释

比喻面带笑容而居心狠毒的人。

典故出处

宋·陈次升《弹蔡京第三状》:“时人目之为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

成语典故

宋朝时期,蔡卞等人广植党羽、朋比为奸,朝野上下都是他们的党羽。陈次升对此非常愤慨,多次给宋哲宗上书弹劾他,他在《弹蔡京第三状》中写道:“蔡京过分挑剔别人的缺点,恶意中伤大臣。蔡卞是笑面夜叉,他们的劣迹目不忍闻。”。

成语造句

她看起来和蔼可亲,没想到实际上是个笑面夜叉,经常在背后算计别人。

成语故事

在北宋年间,有一个名叫陈彭年的人。他为人奸险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表面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让人误以为他是个和善之人。 陈彭年在官场上善于揣摩上司的心思,凭借着他的巧言令色,步步高升。然而,他内心的阴险和狡诈却不为多数人所知。 有一次,一位正直的官员因直言进谏而触怒了皇帝。陈彭年看到了这个机会,表面上装作关心那位官员,实则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许多坏话,使得皇帝更加愤怒,最终对那位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他的这种行为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毒蛇,在人们不经意间给予致命一击。尽管他平日里总是笑容满面,但背地里却干着损人利己的勾当。 周围的人渐渐察觉到了他的真面目,开始在背地里称他为“笑面夜叉”。这个称呼非常贴切地形容了他那看似和善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丑恶嘴脸。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陈彭年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用虚假的笑容和表象来迷惑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如同《旧唐书·李义府传》中所描述的李义府一般,“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 “笑面夜叉”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提醒着人们不要被表面的和善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警惕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不被那些虚假的笑容所蒙蔽,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笑面夜叉-成语图片

笑面夜叉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