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面夜叉
成語拼音
- xiào miàn yè chā
笑面夜叉成語解釋
- 比喻面帶笑容而居心狠毒的人。
典故出處
- 宋·陳次升《彈蔡京第三狀》:“時人目之爲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
成語典故
- 宋朝時期,蔡卞等人廣植黨羽、朋比爲奸,朝野上下都是他們的黨羽。陳次升對此非常憤慨,多次給宋哲宗上書彈劾他,他在《彈蔡京第三狀》中寫道:“蔡京過分挑剔別人的缺點,惡意中傷大臣。蔡卞是笑面夜叉,他們的劣跡目不忍聞。”。
成語造句
- 她看起來和藹可親,沒想到實際上是個笑面夜叉,經常在背後算計別人。
成語故事
- 在北宋年間,有一個名叫陳彭年的人。他爲人奸險狡黠,善於阿諛奉承,表面上總是帶着溫和的笑容,讓人誤以爲他是個和善之人。
陳彭年在官場上善於揣摩上司的心思,憑藉着他的巧言令色,步步高昇。然而,他內心的陰險和狡詐卻不爲多數人所知。
有一次,一位正直的官員因直言進諫而觸怒了皇帝。陳彭年看到了這個機會,表面上裝作關心那位官員,實則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說了許多壞話,使得皇帝更加憤怒,最終對那位官員進行了嚴厲的懲罰。
他的這種行爲就如同隱藏在暗處的毒蛇,在人們不經意間給予致命一擊。儘管他平日裏總是笑容滿面,但背地裏卻幹着損人利己的勾當。
周圍的人漸漸察覺到了他的真面目,開始在背地裏稱他爲“笑面夜叉”。這個稱呼非常貼切地形容了他那看似和善的外表下隱藏着的醜惡嘴臉。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陳彭年這樣的人並不少見。他們用虛假的笑容和表象來迷惑他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如同《舊唐書·李義府傳》中所描述的李義府一般,“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要權,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
“笑面夜叉”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提醒着人們不要被表面的和善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警惕那些心懷叵測之人。在複雜的社會中,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不被那些虛假的笑容所矇蔽,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和傷害。
笑面夜叉-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