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台痛哭

成语拼音

xī tái tòng kū

西台痛哭成语解释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

典故出处

柳弃疾《怀人诗》之四:“西台痛哭谢晞发,眢井沉书郑亿翁。”

成语典故

宋朝末年,爱国将领文天祥抗元失败后被害在西台。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上西台缅怀与祭奠文天祥,痛哭流涕,并作挽词《登西台恸哭记》记述其事,抒发亡国之痛及对文天祥的崇拜之情。

成语造句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勇就义后,许多爱国之士为他的离去而西台痛哭,悲痛不已。

成语故事

在南宋末年,局势动荡不安,元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原大地。 谢枋得,一位心怀壮志的忠义之士,他目睹着国家的沦陷和百姓的苦难,心中悲愤交加。他曾积极组织义军抗击元军,但最终南宋还是难以挽回覆灭的命运。 在南宋灭亡后,谢枋得隐居山林,坚决不仕元朝。然而,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亡国之痛的悲愤却始终萦绕心头。 有一日,谢枋得来到了一处名为西台的地方。这里曾经见证过许多历史的沧桑变迁,站在西台上,他仿佛看到了曾经南宋的辉煌与如今的凄凉形成的鲜明对比。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些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让他不禁潸然泪下。 他想起了曾经的南宋朝廷,想起了那些为了保卫国家而英勇牺牲的将士们。如今,一切都已化为泡影,国家不复存在,百姓流离失所。他心中的悲痛如潮水般涌来,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于是,谢枋得在西台上放声痛哭,他的哭声中饱含着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亡国的无尽悲痛。他的哭声仿佛在诉说着南宋的悲惨命运,也在谴责着那些导致国家灭亡的种种过错。 他的哭声引来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同情,人们纷纷为他的忠义和爱国情怀所感动。然而,谢枋得的行为也引起了元朝统治者的不满和警惕。他们试图逼迫谢枋得出来为官,但谢枋得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底线,坚决不从。 最终,谢枋得在悲愤和抑郁中离开了人世,但他在西台痛哭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铭记那段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他的爱国精神和忠义情怀也激励着后人,让人们永远铭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与荣誉。西台痛哭这个成语,也成为了表达对故国深切怀念和亡国悲痛的象征,提醒着人们要珍惜和平,努力维护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西台痛哭-成语图片

西台痛哭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