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
成语拼音
- yī sī bù gǒu
一丝不苟成语解释
-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典故出处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成语典故
- 出处:《儒林外史》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天,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相约去拜访高要县知县汤奉。汤知县置酒招待他们。席间有位老者给汤知县送来了他与其他几个信回教的人拼凑起来的五十斤牛肉。汤知县一向贪赃受贿,而且他也是信奉回教的人,但是上面有禁令,一时也不知该不该收下这份礼。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可千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信奉同一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问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知县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用一面大枷枷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出一张告示,说明他们大胆妄为,知法犯法。如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汤知县听了,连连点头:“十分有理。”便照此办理了。
成语造句
- 他对待工作从来都是全神贯注,极其认真,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一丝不苟。
成语故事
- 明朝时候,京城有个著名的工匠叫蒯祥。蒯祥技艺高超,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极高的要求。
蒯祥负责设计和建造许多重要的建筑,每一项工程他都全神贯注,认真对待。在一次承接皇宫的建造任务中,蒯祥从设计图纸开始就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他仔细研究历代宫殿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结合当时的需求和审美,精心绘制出每一个细节。
在施工过程中,蒯祥更是一丝不苟。他每天都会亲自到工地上去查看,检查每一块砖石的铺设,每一根梁柱的安装。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偏差,他也绝不放过。有一次,工匠们在安装一根柱子时,觉得稍微有点倾斜也不影响整体美观,就准备敷衍过去。但蒯祥发现后,立刻要求他们重新安装,务必做到笔直挺立。他严肃地对工匠们说:“我们所建造的是皇宫,是要流传千古的建筑,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有失,必须要做到最好。”
蒯祥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极其严格。他会亲自挑选每一块木材、每一块石料,确保它们的质量上乘。他深知,只有最好的材料才能建造出最坚固、最精美的建筑。
正是因为蒯祥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他所主持建造的建筑都成为了经典之作。这些建筑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坚固耐用,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他的名声也传遍了整个京城,甚至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对蒯祥的技艺和态度十分赞赏,赐予了他很高的荣誉。
蒯祥的故事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人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要像他一样做到一丝不苟。这种精神也激励着后来的工匠们,为明朝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蒯祥这样一丝不苟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专注,在各自的领域创造出了卓越的成就。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秉持着一丝不苟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这种精神都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一丝不苟-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