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三公

成语拼音

yī guó sān gōng

一国三公成语解释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典故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成语典故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附近的一些小国,成为一个大国。有一年,晋献公在战争中夺得美女骊姬,带回去立为夫人。不久,骊姬生了个儿子,取名奚齐。  骊姬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她既年轻美貌,又善于献媚,晋献公对她宠爱无比,竞想废去太子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这本是骊姬的心愿,但她顾忌群臣不服。又故作姿态,劝献公不要再行废立。这样,献公更宠爱她了。  骊姬还有一个顾忌。那就是太子申生与他两个异母兄长重耳、夷吾关系亲密。于是,她暗中和献公的宠臣梁王、东关王等密谋,离间这三位公子,最后再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经过多次商议,他们决定先设法使三公子离开献公身边,疏远他们父子间的感情。梁王和东关王向献公进言说,让太子去坐镇先君宗庙所在地的曲沃,而让重耳、夷吾两位公子分别去坐镇边疆要地蒲和屈。这样,国君居中指挥,三公子分守重镇,国上万元一失。  经不起两人如簧之舌的巧辩,献公终于同意这样做。由于蒲地和屈地一片荒野,使命士芬(w负责营造蒲、屈两城。士芬揣测到,这必定是骊姬为了使奚齐被立为太子而施出的一条计谋,所以故意胡乱营造,草草完工。公子夷吾对此不理解,向献公告了一状,说他办事不力。献公把士芬召来,问他为什么修得马马虎虎,士芬回答说:“我听说没有悲哀的原因而悲哀,悲哀必定会到来;没有战争而筑城,城必定会被敌人利用。现在我奉命为两位公子修城,若是不修筑得坚固,要承担对公子不敬的罪名;而若是修筑得坚固,则为敌人提供了阵地,要承担对君主不忠的罪名。如果我失去了忠和敬,还怎么能为大王作事呢?”说到这里,士芬又引了《诗经》中的一首诗:”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意思是用贤德来安定国家,子孙后代才会像城那样坚固。最后他说:“我以为三年之后,那里将打仗呢。”  回到家里,士芬又作了一首诗。诗的意思是这样的:“穿狐皮衣服的贵人多得像龙的茸毛一样,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我应该听从谁的呢?”士芬的预言没有错。后来,献公听信骊姬的坏话,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被诬为太子的同党,献公发兵攻打蒲地和屈地。两位公子被迫逃亡国外。骊姬阴谋得逞,奚齐做了晋国的太子。不过,骊姬的好日子也不长。献公死后,继位的奚齐被大臣里克杀掉,骊姬不久也被逼得投河自杀,从此晋国大乱。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后,终于回国继位。这就是春秋时著名的晋文公。

成语造句

在那混乱的局面下,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决策过程如同一国三公,让人无所适从,根本无法高效地推动事情发展。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晋国曾经陷入了一段混乱的局面。 当时晋国国君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君位,使用阴谋诡计陷害太子申生等公子,导致晋国政局动荡不安。晋献公去世后,奚齐继位,但很快就被大臣里克所杀。之后,晋国的大臣们为了争夺权力,各自拥立不同的公子,局面十分混乱。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位大臣势力较为强大,他们分别是荀息、里克和丕郑。荀息受晋献公之托,一心辅佐奚齐;里克则有自己的打算;丕郑也有着自己的政治立场。这三位大臣都试图掌控晋国的局势,各自为政,互相争斗,导致晋国的政策和决策变得极为混乱。 百姓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苦不堪言,他们对这种混乱的局面感到十分困惑和不满。就如同一个国家出现了三个主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主张和做法,让下面的人无所适从。这正应了“一国三公”这个成语,形容一个国家政出多门,权力分散,导致国家陷入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后来,晋国经过了长时间的纷争和动荡,才逐渐稳定下来。但这段“一国三公”的混乱历史,却给晋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成为了晋国历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这段故事也警示着后人,一个国家或组织必须要有明确的领导核心和统一的决策机制,否则就会陷入混乱和衰败。只有团结一致,目标明确,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一国三公-成语图片

一国三公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