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而来

成语拼音

chéng xīng ér lái

乘兴而来成语解释

乘:趁,因;兴:兴致,兴趣。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的回去。

典故出处

《晋书·王徽之传》:“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心见安道邪?’”

成语典故

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真是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他喝喝酒,观观景,吟吟诗,高兴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马上去见他呢?”  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也不考虑自己在山阴而戴逵在剡溪,两地有相当的距离。  月光照泻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儿轻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银装。王徽之观赏着如此秀丽的夜色,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快!快!把船儿再撑得快点!”  王徽之催促着仆人,恨不能早点见到戴逵,共赏美景。  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说:“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

成语造句

今天天气很好,他临时决定出门游玩,结果到了地方才发现景区关门了,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成语故事

在东晋时期,有一位文人墨客名叫王徽之。王徽之才华横溢,生性洒脱,他的行为常常不拘小节,却也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有一年冬天,王徽之居住在山阴。夜晚,外面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整个世界都被装点得银装素裹。王徽之在屋中闲坐,望着窗外那洁白的雪景,忽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兴致。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戴逵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艺术家,住在剡县。王徽之当下决定,要连夜乘船去拜访戴逵。 他也不顾外面的严寒和大雪,立刻吩咐仆人准备船只,就这样踏上了前往剡县的旅程。一路上,王徽之坐在船头,欣赏着沿途被大雪覆盖的美景,心中满是欢喜和期待。 然而,经过一夜的艰苦航行,当船快要到达剡县的时候,王徽之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对仆人说:“我们回去吧。”仆人十分不解,问道:“大人,我们历经辛苦好不容易快到了,为何突然要回去呢?”王徽之笑着回答道:“我本是乘一时之兴而来,现在兴致已尽,自然就回去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 就这样,王徽之毫不犹豫地调转船头,又沿着原路返回。他的这一行为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但王徽之却毫不在意他人的看法。他的这种率性而为、随心而动的举动,正体现了他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 王徽之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故事,成为了后世的一段佳话。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在那个时代,一些文人雅士追求自由、不受拘束的精神风貌。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和规矩,只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生活和行动。就如同王徽之,他的行为看似荒诞不羁,实则是对自我的一种真实表达。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王徽之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人生的意义,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品味和思考的故事。乘兴而来的举动,或许在旁人眼中难以理解,但对于王徽之来说,那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而这种精神,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生活时,能够保持一份率真和洒脱,勇敢地追寻自己心中的那份兴致和梦想。

乘兴而来-成语图片

乘兴而来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