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带水
成语拼音
- yī yī dài shuǐ
一衣带水成语解释
- 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典故出处
- 《南史·陈后主纪》:“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成语典故
- 出处:《南史 陈后主纪》故事: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颖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额说:“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佯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成语造句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应该保持友好交流与合作。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一个王朝叫做陈朝,北方则是强大的隋朝。
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整日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日益衰败。而隋朝的皇帝杨坚却有着雄心壮志,他一心想要统一全国。
隋朝和陈朝之间隔着一条长江,虽然江水宽阔,但在杨坚的眼中,这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障碍。他积极地筹备着攻打陈朝的事宜。
杨坚的大臣们也纷纷进言,表达了对统一的渴望。他们认为,陈朝虽然目前还存在,但已经是强弩之末,隋朝有足够的实力去征服它。
终于,杨坚下定了决心,派遣大军准备渡过长江,进攻陈朝。陈朝的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恐慌,他们知道隋朝的强大,担心自己的家园会遭到战火的破坏。
然而,陈后主却依然不以为意,继续过着他醉生梦死的生活。当隋朝的大军已经逼近长江岸边时,陈后主才如梦初醒,但此时已经为时太晚。
隋朝的军队顺利地渡过了长江,如潮水般涌向陈朝的领土。陈朝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隋朝的攻势,纷纷溃败。
杨坚的统一大业进展得十分顺利,很快就攻克了陈朝的都城,陈后主也成为了俘虏。从此,隋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而“一衣带水”这个成语,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它形象地描述了隋朝和陈朝之间虽然隔着一条长江,但距离并不遥远,就如同一条衣带那么窄。这个成语后来也被用来形容两个地区或者国家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距离,但关系紧密,相互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衣带水”的故事不断地提醒着人们,地理上的距离并不是阻碍交流和统一的绝对因素。只要有决心和智慧,就能够跨越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实现更大的目标。同时,它也告诫着统治者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安逸而忽视了国家的安危和发展,否则就可能面临被征服的命运。时至今日,“一衣带水”这个成语仍然在被广泛使用,它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更是对人们处理国际关系和地区关系的一种启示。
一衣带水-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