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帶水
成語拼音
- yī yī dài shuǐ
一衣帶水成語解釋
- 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爲交往的阻礙。
典故出處
- 《南史·陳後主紀》:“我爲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成語典故
- 出處:《南史 陳後主紀》故事: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於統一中國,在北方實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國力大增。而當時長江南岸的陳朝後主陳叔寶卻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雖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卻依恃長江天險,並不把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僕射高穎詢問滅陳的計策,高穎回答說:“江南的莊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們在他們的收穫季節,揚言出兵,他們一定就會放棄農時,屯兵防守;他們作好了準備,我們便不再出兵。這樣來幾次,他們便不會相信。等他們不作準備,我們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們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糧食不像我們北方屯積在地窖中,而屯積在茅、竹修建的倉庫中,我們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燒燬它,如果連燒幾年,陳朝的財力就大大削弱了,滅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採取了高穎的計策,經過七年的準備,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陳。出發前,他對高額說:“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夠因爲一條像衣服帶子一佯狹窄的長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裏的老百姓嗎?”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晉王楊廣爲元帥,率領五十萬大軍渡江南下,向陳朝的都城建康發動猛烈的進攻,並很快就攻下建康,俘獲了陳後主,滅掉了陳朝。
成語造句
-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應該保持友好交流與合作。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處於南北朝時期。南方有一個王朝叫做陳朝,北方則是強大的隋朝。
陳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陳後主,整日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導致國家日益衰敗。而隋朝的皇帝楊堅卻有着雄心壯志,他一心想要統一全國。
隋朝和陳朝之間隔着一條長江,雖然江水寬闊,但在楊堅的眼中,這並不是不可跨越的障礙。他積極地籌備着攻打陳朝的事宜。
楊堅的大臣們也紛紛進言,表達了對統一的渴望。他們認爲,陳朝雖然目前還存在,但已經是強弩之末,隋朝有足夠的實力去征服它。
終於,楊堅下定了決心,派遣大軍準備渡過長江,進攻陳朝。陳朝的百姓們得知這個消息後,十分恐慌,他們知道隋朝的強大,擔心自己的家園會遭到戰火的破壞。
然而,陳後主卻依然不以爲意,繼續過着他醉生夢死的生活。當隋朝的大軍已經逼近長江岸邊時,陳後主才如夢初醒,但此時已經爲時太晚。
隋朝的軍隊順利地渡過了長江,如潮水般涌向陳朝的領土。陳朝的軍隊根本無法抵擋隋朝的攻勢,紛紛潰敗。
楊堅的統一大業進展得十分順利,很快就攻克了陳朝的都城,陳後主也成爲了俘虜。從此,隋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而“一衣帶水”這個成語,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它形象地描述了隋朝和陳朝之間雖然隔着一條長江,但距離並不遙遠,就如同一條衣帶那麼窄。這個成語後來也被用來形容兩個地區或者國家之間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關係緊密,相互影響。
在歷史的長河中,“一衣帶水”的故事不斷地提醒着人們,地理上的距離並不是阻礙交流和統一的絕對因素。只要有決心和智慧,就能夠跨越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實現更大的目標。同時,它也告誡着統治者們,不能因爲一時的安逸而忽視了國家的安危和發展,否則就可能面臨被征服的命運。時至今日,“一衣帶水”這個成語仍然在被廣泛使用,它不僅是對那段歷史的銘記,更是對人們處理國際關係和地區關係的一種啓示。
一衣帶水-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