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

成语拼音

yī gǔ zuò qì

一鼓作气成语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典故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典故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成语造句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像战士般勇往直前,一鼓作气地去克服它。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决心抵抗,他准备亲自率领军队出征。 大臣曹刿请求一同前往。鲁庄公问他:“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取得胜利呢?”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得到振作,第二次击鼓时士气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耗尽。敌人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鲁庄公和曹刿一同乘车来到长勺。齐军首先击鼓进攻,鲁庄公想要下令击鼓迎击,曹刿说:“现在还不行。”直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鲁军士气高昂,奋勇出击,齐军大败而逃。 鲁庄公高兴地问曹刿:“你为什么要等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才让我们出击呢?”曹刿说:“打仗是靠勇气的。齐军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耗尽了。而我军是第一次击鼓,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鲁庄公听了,对曹刿的智慧和谋略十分钦佩。 经此一战,鲁国上下对曹刿更是敬重有加。而“一鼓作气”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趁着最初的劲头和勇气,全力以赴,一气呵成,不要因为犹豫不决或中途松懈而错失良机。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英雄豪杰正是凭借着这种一鼓作气的精神,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如汉朝的霍去病,他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率领着精锐骑兵,一鼓作气深入敌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汉朝的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需要这种一鼓作气的精神。当我们决定去做一件事情时,就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不要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抓住时机,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一鼓作气-成语图片

一鼓作气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