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
成語拼音
- yī gǔ zuò qì
一鼓作氣成語解釋
-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典故出處
-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成語典故
- 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喫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爲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補充說明:“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成語造句
- 在面對困難時,我們要像戰士般勇往直前,一鼓作氣地去克服它。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決心抵抗,他準備親自率領軍隊出征。
大臣曹劌請求一同前往。魯莊公問他:“你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取得勝利呢?”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得到振作,第二次擊鼓時士氣有所衰落,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已經耗盡。敵人的士氣已經耗盡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能夠戰勝他們。”
魯莊公和曹劌一同乘車來到長勺。齊軍首先擊鼓進攻,魯莊公想要下令擊鼓迎擊,曹劌說:“現在還不行。”直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魯軍士氣高昂,奮勇出擊,齊軍大敗而逃。
魯莊公高興地問曹劌:“你爲什麼要等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才讓我們出擊呢?”曹劌說:“打仗是靠勇氣的。齊軍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最旺盛;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有所衰落;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已經耗盡了。而我軍是第一次擊鼓,士氣正旺盛,所以能夠戰勝他們。”魯莊公聽了,對曹劌的智慧和謀略十分欽佩。
經此一戰,魯國上下對曹劌更是敬重有加。而“一鼓作氣”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它提醒人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趁着最初的勁頭和勇氣,全力以赴,一氣呵成,不要因爲猶豫不決或中途鬆懈而錯失良機。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英雄豪傑正是憑藉着這種一鼓作氣的精神,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如漢朝的霍去病,他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率領着精銳騎兵,一鼓作氣深入敵後,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爲漢朝的邊疆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也需要這種一鼓作氣的精神。當我們決定去做一件事情時,就要堅定信心,勇往直前,不要被困難和挫折所嚇倒,抓住時機,全力以赴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一鼓作氣-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