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于思

成语拼音

yú sī yú sī

于思于思成语解释

思:同腮;于思:鬓须茂盛的样子。指胡须长而多的人

典故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和宋国发生了战争,宋军统帅华元在犒劳将士时忘记了自己的车夫羊斟。羊斟怀恨在心,驾着战车把华元送到敌营,华元被俘,后来他逃回宋国,去巡视修城墙工事,遭到民工的讥笑:“胡子满腮,于思于思,丢盔弃甲还挺神气!”。

成语造句

他那奇怪的发型,加上一脸的络腮胡子,看上去于思于思的。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的郑庄公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郑庄公出生时,他的母亲武姜难产,因此武姜很不喜欢他,反而偏爱他的弟弟共叔段。武姜多次请求郑武公将共叔段立为太子,但郑武公没有答应。郑庄公即位后,武姜要求将制邑封给共叔段,郑庄公因为制邑地势险要而拒绝了。后来,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郑庄公同意了。 大夫祭仲对郑庄公说:“京邑的城墙高大,恐怕会对您不利。”郑庄公却只是神秘地笑了笑,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共叔段到了京邑后,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他还私自招兵买马,修建城墙,大有与郑庄公分庭抗礼之势。 郑庄公对共叔段的行为一直佯装不知,暗中却在观察和等待时机。共叔段越来越肆无忌惮,他甚至和母亲武姜约定,等他起兵时,武姜在都城内为他打开城门。 郑庄公得知了共叔段的阴谋后,觉得时机已到。他果断地出兵攻打京邑,共叔段的军队不堪一击,很快就溃败了。共叔段只得仓皇出逃,最后在共国结束了他的一生。 郑庄公成功地解决了共叔段这个心头大患,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的这种隐忍和智慧,让人不禁想起“于思于思”这个成语。“于思于思”形容胡须又多又长,就像郑庄公的智慧和谋略一样,看似不起眼,却蕴含着深厚的力量。 郑庄公在对待共叔段的问题上,没有过早地采取行动,而是像那茂密的胡须一样,默默地积蓄力量,等待着最佳的时机。他的这种做法,既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也体现了他的沉着和冷静。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郑庄公这样善于隐忍、等待时机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懂得在合适的时候出手,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而“于思于思”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人们用来形容那些有深度、有内涵、有谋略的人和事的生动表达。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有时候,我们需要像郑庄公一样,保持冷静和耐心,不急于求成,而是慢慢地积累力量,等待时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取得成功。“于思于思”所蕴含的智慧,值得我们去深入领会和学习。

于思于思-成语图片

于思于思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