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盖弥彰

成语拼音

yù gài mí zhāng

欲盖弥彰成语解释

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典故出处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掌握着齐国的军政大权。后来他去吊唁齐国棠邑大夫棠公,迷恋上了棠公的妻子棠姜,便不顾众人劝阻,娶其为妻。齐庄公很好色,他明知棠姜已改嫁崔杼,仍和她私通。崔杼知道后,便借口有病不上朝。庄公乘探视崔杼之机私会棠姜。崔杼便设计将他杀了,并立景公为齐国国君,自己当上了丞相。齐国负责撰写国史的人比较正直。他不顾崔杼多次暗示,以一个历史家的角度,据实记述,写道:“崔杼杀了他的君主。”这可是十恶不赦之罪,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崔杼一看,当然恼怒万分,心想你不笔下留情,我也不给你活路。于是,就杀了那个史官。可他不知道欲盖弥彰的意思,继任的史官同样如此,秉笔直书。崔杼又想,既然杀一个不能堵住你们的嘴,又何妨再杀一个,就不信你们不怕。他把这个史官也杀了。可是第三任史官仍坚持原则,崔杼也知道杀人解决不了问题,只好就此作罢。所以后代阅读历史的人看到这一节时就用这句成语来形容崔杼想使自己的丑事得以掩盖,但实际结果却适得其反的愚蠢做法。

成语造句

他越是极力解释,反而越是让人觉得他欲盖弥彰。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的权臣崔杼因为国君齐庄公与他的妻子私通,怒而杀了齐庄公。他立了齐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就是齐景公。崔杼自己则担任了右相,庆封担任左相。 齐国的太史记载说:“崔杼弑其君。”崔杼非常生气,就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相继接任太史,仍然这样记载,崔杼又把他们都杀了。太史的第三个弟弟还是这样写,崔杼无奈,只好放过了他。 与此同时,南史氏听说太史都死了,就拿着竹简准备去记载,在路上得知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返回。 崔杼本想掩盖自己弑君的罪行,却不想他的所作所为反而更加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他试图通过杀戮太史来阻止真相的传播,但这种行为却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反抗。人们看到了他的残暴和心虚,对他的行为更加不齿。 这种欲盖弥彰的行为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在权力的争斗中,一些人妄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掩盖自己的错误或罪行,但往往事与愿违。就如同崔杼,他的行为不仅没有达到掩盖的目的,反而让他的罪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犯了错误后,不是勇敢地承认和改正,而是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掩饰。然而,真相往往是难以被完全掩盖的,越是想要隐藏,就越是容易露出破绽。正如古人所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我们应该从崔杼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当我们犯了错误时,要勇于面对,积极改正,而不是试图去掩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也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坦荡。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他人的欲盖弥彰所迷惑,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事情的真相。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

欲盖弥彰-成语图片

欲盖弥彰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