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蓋彌彰

成語拼音

yù gài mí zhāng

欲蓋彌彰成語解釋

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典故出處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掌握着齊國的軍政大權。後來他去弔唁齊國棠邑大夫棠公,迷戀上了棠公的妻子棠姜,便不顧衆人勸阻,娶其爲妻。齊莊公很好色,他明知棠姜已改嫁崔杼,仍和她私通。崔杼知道後,便藉口有病不上朝。莊公乘探視崔杼之機私會棠姜。崔杼便設計將他殺了,並立景公爲齊國國君,自己當上了丞相。齊國負責撰寫國史的人比較正直。他不顧崔杼多次暗示,以一個歷史家的角度,據實記述,寫道:“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這可是十惡不赦之罪,會被天下人所恥笑。崔杼一看,當然惱怒萬分,心想你不筆下留情,我也不給你活路。於是,就殺了那個史官。可他不知道欲蓋彌彰的意思,繼任的史官同樣如此,秉筆直書。崔杼又想,既然殺一個不能堵住你們的嘴,又何妨再殺一個,就不信你們不怕。他把這個史官也殺了。可是第三任史官仍堅持原則,崔杼也知道殺人解決不了問題,只好就此作罷。所以後代閱讀歷史的人看到這一節時就用這句成語來形容崔杼想使自己的醜事得以掩蓋,但實際結果卻適得其反的愚蠢做法。

成語造句

他越是極力解釋,反而越是讓人覺得他欲蓋彌彰。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的權臣崔杼因爲國君齊莊公與他的妻子私通,怒而殺了齊莊公。他立了齊莊公的異母弟杵臼爲君,就是齊景公。崔杼自己則擔任了右相,慶封擔任左相。 齊國的太史記載說:“崔杼弒其君。”崔杼非常生氣,就把太史殺了。太史的兩個弟弟相繼接任太史,仍然這樣記載,崔杼又把他們都殺了。太史的第三個弟弟還是這樣寫,崔杼無奈,只好放過了他。 與此同時,南史氏聽說太史都死了,就拿着竹簡準備去記載,在路上得知已經如實記載了,這才返回。 崔杼本想掩蓋自己弒君的罪行,卻不想他的所作所爲反而更加明顯地暴露了出來。他試圖通過殺戮太史來阻止真相的傳播,但這種行爲卻引發了更多人的關注和反抗。人們看到了他的殘暴和心虛,對他的行爲更加不齒。 這種欲蓋彌彰的行爲在歷史上並不罕見。在權力的爭鬥中,一些人妄圖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掩蓋自己的錯誤或罪行,但往往事與願違。就如同崔杼,他的行爲不僅沒有達到掩蓋的目的,反而讓他的罪行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有些人犯了錯誤後,不是勇敢地承認和改正,而是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掩飾。然而,真相往往是難以被完全掩蓋的,越是想要隱藏,就越是容易露出破綻。正如古人所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 我們應該從崔杼的故事中吸取教訓,當我們犯了錯誤時,要勇於面對,積極改正,而不是試圖去掩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獲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也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坦蕩。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他人的欲蓋彌彰所迷惑,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看清事情的真相。這樣,我們才能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決策。

欲蓋彌彰-成語圖片

欲蓋彌彰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