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尔反尔

成语拼音

chū ěr fǎn ěr

出尔反尔成语解释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典故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 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成语造句

他之前明明答应得好好的,到关键时刻却出尔反尔,这让大家都很失望。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中,有一位君主名叫卫成公。 卫成公执政初期,有一次他与郑国发生了冲突。郑国实力强大,卫成公担心自己的国家会受到威胁,于是他决定向陈国寻求帮助。陈国的国君答应了他的请求,派出了军队支援卫国。在陈国军队的帮助下,卫国成功地抵御了郑国的进攻。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陈国也遇到了困难,他们希望卫国能够出兵相助。可是,此时的卫成公却忘记了当初陈国对他的帮助,竟然拒绝了陈国的请求。陈国国君对卫成公的这种行为感到非常愤怒和失望,他认为卫成公是一个不讲信用、出尔反尔的人。 卫成公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和谴责。大家都觉得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遵守承诺和道义。 《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载:“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句话后来就演变成了“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它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反复无常,不讲信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可能一开始许下承诺,但当需要兑现时却反悔或者改变主意。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们应该以卫成公为鉴,坚守自己的承诺,做到言出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对于那些出尔反尔的人,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承诺,以免受到伤害。在社会交往中,信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大家都遵守信用原则,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地发展。

出尔反尔-成语图片

出尔反尔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