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爾反爾

成語拼音

chū ěr fǎn ěr

出爾反爾成語解釋

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典故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喫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爲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麼辦纔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着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爲他們獻出生命。”。

成語造句

他之前明明答應得好好的,到關鍵時刻卻出爾反爾,這讓大家都很失望。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諸侯國中,有一位君主名叫衛成公。 衛成公執政初期,有一次他與鄭國發生了衝突。鄭國實力強大,衛成公擔心自己的國家會受到威脅,於是他決定向陳國尋求幫助。陳國的國君答應了他的請求,派出了軍隊支援衛國。在陳國軍隊的幫助下,衛國成功地抵禦了鄭國的進攻。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陳國也遇到了困難,他們希望衛國能夠出兵相助。可是,此時的衛成公卻忘記了當初陳國對他的幫助,竟然拒絕了陳國的請求。陳國國君對衛成公的這種行爲感到非常憤怒和失望,他認爲衛成公是一個不講信用、出爾反爾的人。 衛成公的這種行爲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和譴責。大家都覺得他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不遵守承諾和道義。 《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這句話後來就演變成了“出爾反爾”這個成語。它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反覆無常,不講信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可能一開始許下承諾,但當需要兌現時卻反悔或者改變主意。這種行爲不僅會傷害別人的感情,也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我們應該以衛成公爲鑑,堅守自己的承諾,做到言出必行,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對於那些出爾反爾的人,我們要保持警惕,不要輕易相信他們的承諾,以免受到傷害。在社會交往中,信用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大家都遵守信用原則,社會才能更加和諧、穩定地發展。

出爾反爾-成語圖片

出爾反爾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