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

成语拼音

yán bù yóu zhōng

言不由衷成语解释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典故出处

《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诸侯郑国的实力强大,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执掌朝廷大权。他凭借自己的势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处理郑朝政,却有对号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让他代替郑庄公处理朝政。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对周平王特别不满.周平王非常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庄公的想法.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做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孙子姬林继位.称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  掌管朝政.郑庄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zhài) 足领兵马,到周朝的温地收割麦子 ,并全部运送到郑国.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两国之间的关系愈加恶化,彼此间结下了仇恨。  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即使互换人质也是没用的.这是当时的史官对这件事精辟的评论。

成语造句

他虽然嘴上说着同意的话,但从他的眼神和表情能看出,他其实是言不由衷。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的母亲姜氏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受了很大的痛苦,因此姜氏很不喜欢他,反而偏爱他的弟弟共叔段。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不断地为共叔段请求封地,甚至想要让共叔段取代郑庄公成为国君。郑庄公心里清楚母亲和弟弟的心思,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共叔段得到了很多肥沃的土地和城池,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大臣们都很担心共叔段会谋反,纷纷向郑庄公进谏,希望他能采取措施制止共叔段。然而郑庄公却总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们就等着看吧。”他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其实一直在暗中谋划着如何对付共叔段。 终于,共叔段觉得自己的势力已经足够强大,便起兵谋反。郑庄公早有准备,立刻率领军队进行反击,很快就打败了共叔段。共叔段最后兵败自杀。 在这场兄弟之间的争斗中,郑庄公的言行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言不由衷的。他表面上对母亲和弟弟的要求看似顺从,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的打算。他说的一些话也并非出自真心,而是为了迷惑敌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件事在历史上被传为一段故事,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言不由衷这个成语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说话不真诚,更是揭示了在复杂的政治和人际关系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能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图,表面上说一套,背地里做的又是另一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言不由衷的人或事。有时候,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但我们要学会分辨真诚与虚伪,不要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保持真诚,尽量避免言不由衷的行为,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正如古人云:“巧言令色,鲜矣仁。”我们应该追求真诚和坦率,而不是被言不由衷所左右。

言不由衷-成语图片

言不由衷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