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

成語拼音

yán bù yóu zhōng

言不由衷成語解釋

由:從;衷:內心。話不是打心眼裏說出來的,即說的不是真心話。指心口不一致。

典故出處

《左傳·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楊伯峻注:“人言爲信,中同衷。”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諸侯鄭國的實力強大,鄭莊公任周朝的卿士,執掌朝廷大權。他憑藉自己的勢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當時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鄭莊公處理鄭朝政,卻有對號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讓他代替鄭莊公處理朝政。  鄭莊公知道這件事後,對周平王特別不滿.周平王非常害怕,趕緊向鄭莊公解釋說,他沒有讓忌父取代鄭莊公的想法.爲了取得鄭莊公的信任,他和鄭莊公互換人質,讓周太子狐到鄭國去作人質,而鄭公子忽則到周朝來做人質。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孫子姬林繼位.稱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讓忌父代替鄭莊公當卿士。  掌管朝政.鄭莊公知道後大怒,派大夫祭(zhài) 足領兵馬,到周朝的溫地收割麥子 ,並全部運送到鄭國.到了秋天,祭足又帶領兵馬到周朝成周,把那裏的穀子全部割掉,運回鄭國.從此,兩國之間的關係愈加惡化,彼此間結下了仇恨。  說的話不是發自內心,即使互換人質也是沒用的.這是當時的史官對這件事精闢的評論。

成語造句

他雖然嘴上說着同意的話,但從他的眼神和表情能看出,他其實是言不由衷。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他的母親姜氏在生他的時候難產,受了很大的痛苦,因此姜氏很不喜歡他,反而偏愛他的弟弟共叔段。 鄭莊公即位後,姜氏不斷地爲共叔段請求封地,甚至想要讓共叔段取代鄭莊公成爲國君。鄭莊公心裏清楚母親和弟弟的心思,但表面上卻不動聲色,一一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共叔段得到了很多肥沃的土地和城池,勢力逐漸壯大起來。 大臣們都很擔心共叔段會謀反,紛紛向鄭莊公進諫,希望他能採取措施制止共叔段。然而鄭莊公卻總是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你們就等着看吧。”他雖然嘴上這麼說,但心裏其實一直在暗中謀劃着如何對付共叔段。 終於,共叔段覺得自己的勢力已經足夠強大,便起兵謀反。鄭莊公早有準備,立刻率領軍隊進行反擊,很快就打敗了共叔段。共叔段最後兵敗自殺。 在這場兄弟之間的爭鬥中,鄭莊公的言行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言不由衷的。他表面上對母親和弟弟的要求看似順從,實際上卻有着自己的打算。他說的一些話也並非出自真心,而是爲了迷惑敵人,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件事在歷史上被傳爲一段故事,也讓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言不由衷這個成語的含義。它不僅僅是指說話不真誠,更是揭示了在複雜的政治和人際關係中,人們爲了達到某種目的,可能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意圖,表面上說一套,背地裏做的又是另一套。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言不由衷的人或事。有時候,人們可能因爲各種原因而不得不說一些違心的話,但我們要學會分辨真誠與虛僞,不要輕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同時,我們自己也要保持真誠,儘量避免言不由衷的行爲,這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信任。正如古人云:“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們應該追求真誠和坦率,而不是被言不由衷所左右。

言不由衷-成語圖片

言不由衷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