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叛亲离

成语拼音

zhòng pàn qīn lí

众叛亲离成语解释

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典故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他的哥哥卫桓公篡位,对内残暴统治,对外穷兵黩武。鲁隐公问大臣对公子州吁的看法,众仲认为公子州吁残暴狠毒,失去亲信的拥护,众叛亲离必定失败。后果然让石儒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

成语造句

他为人自私自利,做事不择手段,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位国王名叫卫庄公。他在位初期,国家还算安稳太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卫庄公的行为变得越来越荒唐。他宠爱一个妃子,对她言听计从,甚至为了满足她的无理要求而不惜违背国法和道义。这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强烈不满。 不仅如此,卫庄公对自己的儿子们也缺乏公正的对待。他过分偏袒其中一个儿子,而对其他儿子则冷落忽视。这导致了儿子们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日益加剧。 与此同时,卫庄公在治理国家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他不重视农业生产,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他滥用刑罚,使得民心惶惶。许多原本忠心耿耿的大臣们看到国家日益衰败,纷纷向卫庄公进谏,希望他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可是,卫庄公却一意孤行,根本不听大臣们的劝告。他甚至还对进谏的大臣们加以责罚,这让大臣们感到寒心和失望。渐渐地,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离他而去,百姓们对他也充满了怨恨。 终于,国家陷入了混乱之中。周边的敌国趁机入侵,国内的反对派也趁机发动叛乱。卫庄公此时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他发现自己已经众叛亲离,孤立无援。 在最后的战斗中,卫庄公失去了他曾经拥有的一切。他的妃子离他而去,他的儿子们也不再支持他。他独自面对着敌人的攻击,最终悲惨地死去。 卫庄公的故事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让后人明白,如果一个统治者不能公正地对待自己的臣民,不能合理地治理国家,那么最终必将走向众叛亲离的结局。正如《论语》中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自身行为端正,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支持,否则只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卫庄公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应当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众叛亲离-成语图片

众叛亲离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