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叛親離
成語拼音
- zhòng pàn qīn lí
衆叛親離成語解釋
- 叛:背叛;離:離開。衆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典故出處
- 《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衆,安忍無親,衆叛親離,難以濟矣。”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衛國公子州籲殺死他的哥哥衛桓公篡位,對內殘暴統治,對外窮兵黷武。魯隱公問大臣對公子州籲的看法,衆仲認爲公子州籲殘暴狠毒,失去親信的擁護,衆叛親離必定失敗。後果然讓石儒設計讓陳國陳桓公除掉了州籲。
成語造句
- 他爲人自私自利,做事不擇手段,最終落得個衆叛親離的下場。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有一位國王名叫衛莊公。他在位初期,國家還算安穩太平。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衛莊公的行爲變得越來越荒唐。他寵愛一個妃子,對她言聽計從,甚至爲了滿足她的無理要求而不惜違背國法和道義。這引起了朝中大臣們的強烈不滿。
不僅如此,衛莊公對自己的兒子們也缺乏公正的對待。他過分偏袒其中一個兒子,而對其他兒子則冷落忽視。這導致了兒子們之間的矛盾和爭鬥日益加劇。
與此同時,衛莊公在治理國家上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他不重視農業生產,導致百姓生活困苦;他濫用刑罰,使得民心惶惶。許多原本忠心耿耿的大臣們看到國家日益衰敗,紛紛向衛莊公進諫,希望他能改變自己的行爲,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可是,衛莊公卻一意孤行,根本不聽大臣們的勸告。他甚至還對進諫的大臣們加以責罰,這讓大臣們感到寒心和失望。漸漸地,曾經圍繞在他身邊的人都離他而去,百姓們對他也充滿了怨恨。
終於,國家陷入了混亂之中。周邊的敵國趁機入侵,國內的反對派也趁機發動叛亂。衛莊公此時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爲時已晚。他發現自己已經衆叛親離,孤立無援。
在最後的戰鬥中,衛莊公失去了他曾經擁有的一切。他的妃子離他而去,他的兒子們也不再支持他。他獨自面對着敵人的攻擊,最終悲慘地死去。
衛莊公的故事成爲了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讓後人明白,如果一個統治者不能公正地對待自己的臣民,不能合理地治理國家,那麼最終必將走向衆叛親離的結局。正如《論語》中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只有自身行爲端正,才能贏得人民的尊重和支持,否則只會落得個悲慘的下場。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衛莊公只是其中之一。我們應當從這些故事中汲取教訓,以史爲鑑,避免重蹈覆轍。
衆叛親離-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