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解腕
成语拼音
- zhuàng shì jiě wàn
壮士解腕成语解释
-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典故出处
- 《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成语典故
- 三国时期,魏国征西大将军陈泰率军进攻蜀国,蜀将姜维率军还击到魏国边境,准备攻占狄道。陈泰与邓艾汇合,邓艾劝陈泰要像壮士断腕那样放弃狄道以求自保。陈泰说服邓艾,毅然率军进入高城岭,奇迹般地给狄道解围。
成语造句
- 在面对复杂的局势时,他能够当机立断,果断采取行动,犹如壮士解腕般舍弃局部利益以保全整体。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面临艰难抉择时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李同的人。当时赵国正遭受秦国的猛烈进攻,秦军势如破竹,赵国危在旦夕。李同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但他心怀国家和百姓。在一次战斗中,赵国军队陷入了绝境,补给匮乏,士气低落。李同深知,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赵国必将沦陷。
在这关键时刻,李同挺身而出,向将领进言,必须要采取果断的行动来扭转局势。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那就是组织一支敢死队,突袭秦军的薄弱环节,为大部队争取喘息和反击的机会。然而,这个计划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参与其中的人很可能有去无回。
许多人都犹豫不决,毕竟这意味着要将自己的生命置于极度危险之中。但李同没有丝毫退缩,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加入敢死队。他对众人说:“如今国家危亡之际,我们必须要有壮士解腕的决心和勇气。为了国家的生存和百姓的安宁,个人的安危又算得了什么!”他的话语激励了许多人,最终一支敢死队组建起来。
敢死队在李同的带领下,趁着夜色对秦军发动了突然袭击。他们奋勇杀敌,不顾一切地冲向秦军。秦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赵国的大部队抓住这个机会,发起了反攻。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赵国军队成功地击退了秦军,暂时缓解了危机。
而李同和他带领的敢死队成员,大多都壮烈牺牲。但他们的英勇行为和壮士解腕的精神,成为了赵国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赢得了转机,他们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在历史的记载中,李同的名字永远闪耀着光芒,成为了人们敬仰的英雄。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绝境和艰难抉择时,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为了更大的利益,不惜舍弃局部,勇敢地去拼搏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在困境中寻找到希望的曙光,创造出奇迹。
壮士解腕-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