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为父隐
成语拼音
- zǐ wéi fù yǐn
子为父隐成语解释
- 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典故出处
- 《论语·子路》:“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闻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成语造句
- 在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很多人认为子为父隐是一种孝道的体现。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发现自己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那么这个人就有义务去告发自己的父亲。孔子有一个弟子名叫叶公,他对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一个人非常正直,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去告发了父亲。”孔子听后,却摇了摇头说:“我们这里正直的标准和你们那里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这才是真正的正直。”
在孔子看来,亲情伦理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亲都可以轻易地告发,那么他对其他人又能有多少真正的感情和责任感呢?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鼓励人们去违法犯罪或者包庇恶行,而是强调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能仅仅依据法律条文,而要考虑到更深层次的道德和人情因素。
在那个时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族和血缘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是人们面对生活困难和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如果因为一些外在的规定而破坏了这种亲情关系,那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例如,在古代社会,如果一个儿子因为告发父亲而导致家庭破裂,那么这个儿子可能会失去生活的依靠和精神的寄托,同时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排斥。而父亲也可能会因为儿子的告发而感到羞愧和悔恨,甚至可能会做出更加极端的行为。
然而,孔子的“子为父隐”观点并不是无原则的。在一些涉及到重大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的问题上,个人的亲情伦理也需要让位给社会的整体利益。比如,如果一个人的父亲犯了叛国罪或者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罪行,那么这个人就不能仅仅为了亲情而隐瞒不报,而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社会的正义和公平发声。
总的来说,孔子的“子为父隐”观点是对亲情伦理和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一种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条文和外在的规则,而要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尊重亲情伦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亲情伦理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审视亲情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公正的社会。
子为父隐-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