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爲父隱

成語拼音

zǐ wéi fù yǐn

子爲父隱成語解釋

兒子爲父親隱瞞劣跡。

典故出處

《論語·子路》:“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漢·桓寬《鹽鐵論·周秦》:“聞子爲父隱,父爲子隱,未聞父子之相坐也。”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在葉邑停留時,葉公府中的一隻羊跑進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點燒了喫。曾點的兒子曾參把這事報告給孔子,孔子知道曾參處於忠孝兩難的地步,於是答應同葉公說,孔子感慨:“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成語造句

在傳統的倫理觀念中,很多人認爲子爲父隱是一種孝道的體現。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的法律規定,如果有人發現自己的父親偷了別人的羊,那麼這個人就有義務去告發自己的父親。孔子有一個弟子名叫葉公,他對孔子說:“我們那裏有一個人非常正直,他的父親偷了羊,他就去告發了父親。”孔子聽後,卻搖了搖頭說:“我們這裏正直的標準和你們那裏不一樣。父親爲兒子隱瞞,兒子爲父親隱瞞,這纔是真正的正直。” 在孔子看來,親情倫理是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礎。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親都可以輕易地告發,那麼他對其他人又能有多少真正的感情和責任感呢?當然,這並不是說孔子鼓勵人們去違法犯罪或者包庇惡行,而是強調在處理這類問題時,不能僅僅依據法律條文,而要考慮到更深層次的道德和人情因素。 在那個時代,社會的穩定和和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族和血緣關係。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愛和支持,是人們面對生活困難和挑戰的重要力量源泉。如果因爲一些外在的規定而破壞了這種親情關係,那麼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例如,在古代社會,如果一個兒子因爲告發父親而導致家庭破裂,那麼這個兒子可能會失去生活的依靠和精神的寄託,同時也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排斥。而父親也可能會因爲兒子的告發而感到羞愧和悔恨,甚至可能會做出更加極端的行爲。 然而,孔子的“子爲父隱”觀點並不是無原則的。在一些涉及到重大公共利益和社會安全的問題上,個人的親情倫理也需要讓位給社會的整體利益。比如,如果一個人的父親犯了叛國罪或者嚴重危害社會安全的罪行,那麼這個人就不能僅僅爲了親情而隱瞞不報,而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爲社會的正義和公平發聲。 總的來說,孔子的“子爲父隱”觀點是對親情倫理和社會秩序之間關係的一種深刻思考。它提醒我們,在處理社會問題時,不能僅僅依靠法律條文和外在的規則,而要充分考慮到人性的複雜性和道德的多樣性。同時,我們也應該在尊重親情倫理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如今,雖然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親情倫理仍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從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啓示,在現代社會中重新審視親情倫理和社會秩序的關係,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公正的社會。

子爲父隱-成語圖片

子爲父隱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