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

成语拼音

zuǒ yòu féng yuán

左右逢源成语解释

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典故出处

《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孟子给他的学生讲治学之道,学生问怎样才能学到高深的学问,孟子说: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要有自觉性,学习知识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学得广、深、透,使用起来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成语造句

他为人处世十分圆滑,在各种场合都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张仪的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一心渴望在这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事业。 张仪起初四处游历,寻求施展才华的机会。他曾到过许多诸侯国,然而却屡屡碰壁,并未得到重用。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依旧坚持不懈地寻找着自己的机遇。 有一次,张仪来到了秦国。当时的秦国正逐渐崛起,国君秦惠王正在广纳贤才。张仪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智慧,成功地引起了秦惠王的注意。秦惠王对张仪十分赏识,决定任用他为客卿,让他参与秦国的政事。 张仪在秦国如鱼得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秦国出谋划策。他善于分析各国之间的关系,总能找到对秦国最有利的策略。在他的辅佐下,秦国的势力不断壮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仪在诸侯国之间声名远扬。其他国家也开始重视起他来,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张仪巧妙地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纠葛,在各国之间周旋,游刃有余。 有一次,秦国与齐国发生了冲突。张仪主动请缨,前往齐国进行外交斡旋。他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地说服了齐国国君,化解了两国之间的危机。而在这个过程中,张仪也为秦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 就这样,张仪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左右逢源。他既能得到秦国国君的信任和重用,又能在其他国家中树立起一定的威望。他的名字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传奇,他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至今。 张仪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只有具备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才能灵活应对各种局面,做到左右逢源。而这种左右逢源并非是投机取巧,而是基于对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能力的充分发挥。就如同《孟子·离娄下》中所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张仪正是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提升自己,才能够在各国之间游刃有余,为自己和秦国赢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以便在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时,能够像张仪一样左右逢源,成就自己的人生。

左右逢源-成语图片

左右逢源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