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

成語拼音

zuǒ yòu féng yuán

左右逢源成語解釋

逢:遇到;源:水源。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賞識廣博,應付裕如。後也比喻做事得心應手,非常順利。

典故出處

《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孟子給他的學生講治學之道,學生問怎樣才能學到高深的學問,孟子說:方法要對,態度要好,學習要有自覺性,學習知識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學得廣、深、透,使用起來就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成語造句

他爲人處世十分圓滑,在各種場合都能夠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張儀的人。他自幼聰慧,勤奮好學,一心渴望在這亂世之中成就一番事業。 張儀起初四處遊歷,尋求施展才華的機會。他曾到過許多諸侯國,然而卻屢屢碰壁,並未得到重用。但他並沒有灰心喪氣,依舊堅持不懈地尋找着自己的機遇。 有一次,張儀來到了秦國。當時的秦國正逐漸崛起,國君秦惠王正在廣納賢才。張儀憑藉着自己的口才和智慧,成功地引起了秦惠王的注意。秦惠王對張儀十分賞識,決定任用他爲客卿,讓他參與秦國的政事。 張儀在秦國如魚得水,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爲秦國出謀劃策。他善於分析各國之間的關係,總能找到對秦國最有利的策略。在他的輔佐下,秦國的勢力不斷壯大。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儀在諸侯國之間聲名遠揚。其他國家也開始重視起他來,紛紛向他伸出橄欖枝。張儀巧妙地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利益糾葛,在各國之間周旋,遊刃有餘。 有一次,秦國與齊國發生了衝突。張儀主動請纓,前往齊國進行外交斡旋。他憑藉着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地說服了齊國國君,化解了兩國之間的危機。而在這個過程中,張儀也爲秦國爭取到了更多的利益。 就這樣,張儀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謀略,在各個諸侯國之間左右逢源。他既能得到秦國國君的信任和重用,又能在其他國家中樹立起一定的威望。他的名字成爲了那個時代的一個傳奇,他的故事也被人們傳頌至今。 張儀的經歷告訴我們,在複雜的環境中,只有具備足夠的智慧和能力,才能靈活應對各種局面,做到左右逢源。而這種左右逢源並非是投機取巧,而是基於對局勢的深刻理解和對自身能力的充分發揮。就如同《孟子·離婁下》中所說:“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張儀正是通過不斷地積累和提升自己,才能夠在各國之間遊刃有餘,爲自己和秦國贏得了輝煌的成就。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努力提升自己,培養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以便在面對各種機遇和挑戰時,能夠像張儀一樣左右逢源,成就自己的人生。

左右逢源-成語圖片

左右逢源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