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退

成语拼音

zhī nán ér tuì

知难而退成语解释

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就派兵征服它。晋国听说楚国出兵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听到他们已经结盟,士会同意荀林父知难而退的做法,先榖不同意造成兵败。

成语造句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不能知难而退,而应勇往直前,努力克服一切困难。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名为郑国。郑国虽然不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但也有着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当时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位有智慧和谋略的君主。有一次,郑国面临着来自周边强国的威胁。这个强国气势汹汹地准备攻打郑国,企图扩张自己的领土。 郑庄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有的主张全力抵抗,与敌国拼个你死我活;有的则认为郑国实力不如对方,不如暂且避让,等待更好的时机。郑庄公心中明白,这场战争将会十分艰难,如果盲目迎战,可能会给郑国带来巨大的灾难。 经过深思熟虑,郑庄公决定采取知难而退的策略。他下令军队有序地撤退,避免与强敌正面冲突。同时,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其他诸侯国建立联盟,以增强郑国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撤退的过程中,郑国的百姓们虽然有些不解,但他们依然听从国君的命令。郑庄公向百姓们解释说:“如今敌强我弱,我们若强行迎战,只会让大家陷入危险之中。我们暂且退避,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成熟,再作打算。”百姓们也逐渐理解了国君的苦衷。 随着时间的推移,敌国由于战线拉长,补给困难,内部也出现了一些矛盾。而郑国在郑庄公的领导下,通过与其他诸侯国的合作,实力逐渐增强。 终于,郑庄公认为时机已到,他果断地率领郑国军队发起反击。此时的郑国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大增。而敌国因为之前的种种问题,早已疲惫不堪。郑国军队在战场上势如破竹,一举击败了敌国,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国家。 郑庄公的知难而退策略,不仅避免了郑国在实力不足时遭受重大损失,还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强大的敌人时,不要一味地蛮干,而是要审时度势,懂得知难而退,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再采取行动。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在复杂的局势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知难而退-成语图片

知难而退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