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

成语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城下之盟成语解释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典故出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成语典故

楚国攻打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县)的时候,宋国国都被楚军重重包围。城里的宋国人无粮无柴,很是恐慌。于是派华元趁黑夜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用强硬的口气对子反说:“我们的国君叫我明白告诉你:我们已经到了粮空柴尽的地步了。但是,你们如果以为趁此可以逼迫我们订立‘城下之盟’,把我们置于死地,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子反见华元这么厉害,当即答应撤军,平等谈判,友好结盟。

成语造句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无奈之下签订了城下之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频繁。 当时,强大的楚国想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将目光瞄准了弱小的宋国。楚国派出大军攻打宋国,宋国虽然实力不如楚国,但依然顽强抵抗。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双方都损失惨重。 宋国坚守城池,楚国久攻不下,然而长时间的战争让宋国也陷入了困境,城中粮食匮乏,百姓生活困苦。楚国见此情形,决定加大攻势,试图逼迫宋国投降。 在这危急关头,宋国的国君心急如焚,他深知继续抵抗下去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无奈之下,宋国国君派出使者向楚国求和。楚国见宋国终于低头,便答应了和谈。 在谈判中,楚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宋国几乎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最终,宋国不得不接受了这些屈辱的条件,与楚国签订了和约。这个和约对于宋国来说,就如同一个城下之盟,是在敌人兵临城下、逼迫无奈的情况下签订的。 根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记载:“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由此可见,城下之盟往往是在一方处于劣势、被逼迫的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或协议。 宋国的这次城下之盟,让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屈辱和弱势的地位。但这也让宋国明白了自身的不足,开始奋发图强,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以避免再次遭遇这样的困境。而楚国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他们的霸道行径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警惕和不满,为日后的局势发展埋下了隐患。这个故事也提醒着后人,在面对强大的压力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以免被迫签订城下之盟这样屈辱的协议。

城下之盟-成语图片

城下之盟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