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

成語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城下之盟成語解釋

指在敵方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服的和約。

典故出處

《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爲城下之盟而還。”

成語典故

楚國攻打宋國(在今河南商丘縣)的時候,宋國國都被楚軍重重包圍。城裏的宋國人無糧無柴,很是恐慌。於是派華元趁黑夜悄悄潛入楚軍主將子反的營帳,用強硬的口氣對子反說:“我們的國君叫我明白告訴你:我們已經到了糧空柴盡的地步了。但是,你們如果以爲趁此可以逼迫我們訂立‘城下之盟’,把我們置於死地,那是絕對辦不到的!”子反見華元這麼厲害,當即答應撤軍,平等談判,友好結盟。

成語造句

戰爭中失敗的一方無奈之下籤訂了城下之盟。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紛爭不斷,戰爭頻繁。 當時,強大的楚國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將目光瞄準了弱小的宋國。楚國派出大軍攻打宋國,宋國雖然實力不如楚國,但依然頑強抵抗。戰爭持續了很長時間,雙方都損失慘重。 宋國堅守城池,楚國久攻不下,然而長時間的戰爭讓宋國也陷入了困境,城中糧食匱乏,百姓生活困苦。楚國見此情形,決定加大攻勢,試圖逼迫宋國投降。 在這危急關頭,宋國的國君心急如焚,他深知繼續抵抗下去可能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無奈之下,宋國國君派出使者向楚國求和。楚國見宋國終於低頭,便答應了和談。 在談判中,楚國提出了極爲苛刻的條件,宋國幾乎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最終,宋國不得不接受了這些屈辱的條件,與楚國簽訂了和約。這個和約對於宋國來說,就如同一個城下之盟,是在敵人兵臨城下、逼迫無奈的情況下籤訂的。 根據《左傳·桓公十二年》記載:“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扞採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爲城下之盟而還。”由此可見,城下之盟往往是在一方處於劣勢、被逼迫的情況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或協議。 宋國的這次城下之盟,讓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屈辱和弱勢的地位。但這也讓宋國明白了自身的不足,開始奮發圖強,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以避免再次遭遇這樣的困境。而楚國雖然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他們的霸道行徑也引起了其他國家的警惕和不滿,爲日後的局勢發展埋下了隱患。這個故事也提醒着後人,在面對強大的壓力時,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以免被迫簽訂城下之盟這樣屈辱的協議。

城下之盟-成語圖片

城下之盟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