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卑不亢

成语拼音

bù bēi bù kàng

不卑不亢成语解释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典故出处

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成语典故

春秋末年齐国宰相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百般刁难他,先是让他从小门进城,然后说他是矮子,用最差的饭菜招待他,最后用两个齐国囚犯来羞辱他,均被他的不卑不亢的态度及高超的外交才能所折服,结果楚王自取其辱。

成语造句

在面对他人的无端指责时,他始终能做到不卑不亢,以冷静而理智的态度回应。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叫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个很有谋略和胆识的人。 当时,郑国与邻国卫国之间存在一些领土争端和矛盾。卫国国君依仗着自己国家的强大,时常对郑国进行挑衅和欺压。 郑庄公面对卫国的咄咄逼人,并没有表现出畏惧或谄媚。他冷静地分析局势,积极筹备应对之策。他一方面加强国内的治理,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他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与其他诸侯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孤立卫国。 在一次与卫国的交涉中,郑庄公派出了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前往。这位大臣面对卫国的傲慢态度,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既没有因为对方的强大而低声下气,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有理而盛气凌凌。他以坚定的立场和恰当的言辞,维护了郑国的尊严和利益。 郑庄公在处理与卫国的关系中,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他既不会轻易屈服于卫国的压力,也不会盲目地与卫国发生冲突。这种智慧的处理方式,使得郑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得以稳定发展。 后来,卫国见郑国如此坚定且有策略,也逐渐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双方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郑庄公的不卑不亢,为郑国赢得了尊重和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让人们明白了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或困难时,要保持自信和冷静,不卑不亢地去应对,既不能失去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也不能盲目冲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正如《礼记》中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郑庄公以其君子风范,展现了不卑不亢的真正内涵。这种品质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人际交往中,面对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我们都应该保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不卑不亢地相处;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坚定信念,勇敢地去迎接,而不是轻易退缩或盲目自大。

不卑不亢-成语图片

不卑不亢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