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卑不亢

成語拼音

bù bēi bù kàng

不卑不亢成語解釋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對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

典故出處

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順書十九首》:“聖賢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驕不謅,何得如此也!”

成語典故

春秋末年齊國宰相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百般刁難他,先是讓他從小門進城,然後說他是矮子,用最差的飯菜招待他,最後用兩個齊國囚犯來羞辱他,均被他的不卑不亢的態度及高超的外交才能所折服,結果楚王自取其辱。

成語造句

在面對他人的無端指責時,他始終能做到不卑不亢,以冷靜而理智的態度迴應。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叫鄭國。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是一個很有謀略和膽識的人。 當時,鄭國與鄰國衛國之間存在一些領土爭端和矛盾。衛國國君依仗着自己國家的強大,時常對鄭國進行挑釁和欺壓。 鄭莊公面對衛國的咄咄逼人,並沒有表現出畏懼或諂媚。他冷靜地分析局勢,積極籌備應對之策。他一方面加強國內的治理,發展經濟和軍事力量;另一方面,他巧妙地運用外交手段,與其他諸侯國建立友好關係,以孤立衛國。 在一次與衛國的交涉中,鄭莊公派出了一位能言善辯的大臣前往。這位大臣面對衛國的傲慢態度,不卑不亢,據理力爭,既沒有因爲對方的強大而低聲下氣,也沒有因爲自己的有理而盛氣凌凌。他以堅定的立場和恰當的言辭,維護了鄭國的尊嚴和利益。 鄭莊公在處理與衛國的關係中,始終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態度。他既不會輕易屈服於衛國的壓力,也不會盲目地與衛國發生衝突。這種智慧的處理方式,使得鄭國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得以穩定發展。 後來,衛國見鄭國如此堅定且有策略,也逐漸收斂了自己的行爲,雙方的關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 鄭莊公的不卑不亢,爲鄭國贏得了尊重和穩定的發展環境。這個故事也成爲了後人傳頌的佳話,讓人們明白了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或困難時,要保持自信和冷靜,不卑不亢地去應對,既不能失去自己的尊嚴和原則,也不能盲目衝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實現自己的目標。正如《禮記》中所說:“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鄭莊公以其君子風範,展現了不卑不亢的真正內涵。這種品質不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今社會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在人際交往中,面對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我們都應該保持平等和尊重的態度,不卑不亢地相處;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要堅定信念,勇敢地去迎接,而不是輕易退縮或盲目自大。

不卑不亢-成語圖片

不卑不亢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