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同日而语

成语拼音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不可同日而语成语解释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典故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成语典故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从而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政治活动。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当时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赵国游说。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后来到燕国,才得到一些资助。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回,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他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和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魏、韩两个弱了,就要割地,也会使楚国削弱。这样,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年纪比较轻,见苏秦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称是。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其实,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强大的。赵国的疆土纵横两千里,军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西、南、东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国,也不值得害怕。现在各国中秦国最忌恨赵国,但为什么它又不敢来攻打赵国呢?原来是它害怕韩、魏两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韩、魏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但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那倒是很方便的,它们必然会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解除了韩、魏暗算的顾虑,那么战祸必然会降临到赵国。这也是我替大王忧虑的原因。”  赵肃侯听到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着问苏秦应该怎么办。于是苏秦说道:“我私下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合起来五倍于秦国,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兵数量十倍于秦国,如果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就一定能打败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呢?”  接着,苏秦又讲了一些如何具体搞合纵的方法和策略。赵肃侯听完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诸侯国得以安宁,我愿意诚恳地倾国相从。”  于是,赵肃侯给了苏秦许多赏赐,用来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入合纵联盟。

成语造句

他如今的成就和过去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进步非常之大。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一个叫卫国,一个叫梁国。 卫国虽然不算强大,但人民安居乐业,国内一片祥和。梁国则国力较为强盛,经常有向外扩张的野心。 卫国的一位大臣名叫子思,他足智多谋且心怀百姓。梁国的国君听闻子思的才能,很想将他招揽到自己的国家,为自己效力。于是,梁国国君派出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卫国,试图说服子思来梁国。 子思婉言谢绝了使者的邀请,他说:“卫国和梁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和文化,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更不能轻易地改变自己的立场。”使者回报梁国国君后,国君很是不解,认为子思过于固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国因为不断地对外征战,导致国内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而卫国依旧保持着稳定和繁荣。 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子思当初的决定是多么明智。卫国和梁国,就如同白天和黑夜,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景象,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后来,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国家和势力都经历了兴衰起伏。有些看似强大的,最终却走向衰败;而有些看似弱小的,却能凭借着正确的策略和人民的团结,得以长久发展。正如卫国和梁国的例子所展示的那样,不能仅仅根据一时的表象或者片面的因素,就对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类比和评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拜强者,而轻视弱者。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简单地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地、客观地看待问题,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就如同卫国和梁国不可同日而语一样,我们不能轻易地对不同的人或事下结论,而要深入了解其本质和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避免因为片面的认知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不可同日而语-成语图片

不可同日而语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