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竹在胸

成语拼音

chéng zhú zài xiōng

成竹在胸成语解释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典故出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成语典故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苏轼习惯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画家晁补之称赞文同画竹是“成竹已在胸”。

成语造句

他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镇定自若,因为所有的解决方案早已成竹在胸。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文同,他特别擅长画竹子。无论是在风雨交加中摇曳的竹子,还是在阳光明媚下挺立的竹子,他都能画得栩栩如生。 文同对竹子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经常不辞辛劳地去竹林中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姿态,从竹笋破土而出到竹子长成参天之势,他都了如指掌。他认真地研究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下的变化。 有一次,朋友前来拜访文同,看到他正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面前放着笔墨纸砚,却不见他动手作画。朋友感到十分奇怪,便问他:“你为何不开始作画呢?”文同微笑着回答道:“我心中已然有了竹子的模样,现在只需将它画出来即可。”说罢,他拿起笔,在纸上挥洒自如,不一会儿,一幅生动的竹子图便跃然纸上。那竹子挺拔苍劲,仿佛真的生长在纸上一般。 文同之所以能够做到成竹在胸,是因为他长期的观察和积累。他对竹子的了解深入骨髓,所以在作画时无需临时思考和琢磨,便能将心中的竹子完美地呈现出来。他的画作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许多人都以拥有他的一幅竹子画为荣。 在历史上,像文同这样能够成竹在胸的人还有很多。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在未出茅庐之前,就已经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心中早有应对之策。当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时,他便能胸有成竹地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成竹在胸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深入的了解。只有当我们对事物有了足够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在面对问题时从容不迫,自信地做出决策和行动。就像文同画竹子一样,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积累,才能在心中形成清晰的竹子形象,从而在作画时一挥而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努力做到成竹在胸。无论是学习新知识、完成一项任务,还是应对各种挑战,都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积累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和才华,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成竹在胸-成语图片

成竹在胸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