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占八斗
成语拼音
- cái zhān bā dǒu
才占八斗成语解释
- 才:文才,才华。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典故出处
- 南朝宋代的谢灵运给曹植下的评语:“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 注:一石等于十斗。石,念 dàn 。
成语典故
-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为陈王,死后谥名谥思,所以又称陈思王。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植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文词富丽,曹操很喜欢他。曹操在世的时候,他的生活是很安定和优游的,那时他写的文章和诗歌,比较华美;但当29岁那年,曹操去世,他哥哥曹丕即位以后,他就不断受到打击;到他侄儿曹睿(魏明帝)即位后,受到的打击就更加多了。由于他政治上受迫害,精神上被压抑,生活相当苦闷,因此,这一时期他写的诗歌,能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矛盾,能表现他对统治者的愤恨和要求自由的思想,也能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所以曹植后一时期的创作,从现实意义来说,比早期的要好一此。 曹植的创作,包括赋颂诗铭和论文,留下的虽然不多,但是旧时作家对他都有很高评价。例如南朝梁代的诗评家钟嵘,在他的《诗品》中写道: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南朝宋代的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虽然似乎不太满意曹植前期的作品,说它是“但美遨游,不及世事,”但是总的说来,他对曹植还是十分钦佩的,请看他给曹植下了怎样的评语:“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一石等于十斗) 称誉作者的学问高,文才好,后来就叫做“才占八斗”、“八斗之才”,简称“八斗才”。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用尽陈王八斗才”之句。也有人把“八斗之才”和“七步之才”两句成语合并起来,称为“七步八斗”,以形容诗才的敏捷和高超。
成语造句
- 他天赋极高,学识渊博,真可谓才占八斗,令人钦佩不已。
成语故事
-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他就是曹植。
曹植自幼聪慧,博览群书,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文章和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赞叹不已。
当时,曹操作为一方霸主,十分重视人才。曹植在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深受曹操的喜爱和器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在立嗣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曹植虽然才华出众,但性格放任不羁,行为有时也较为轻率。而他的兄长曹丕则工于心计,善于权谋。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曹丕最终成功被立为世子。曹丕即位后,对曹植心怀忌惮。有一次,曹丕故意刁难曹植,要求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要治他的罪。曹植心中悲愤交加,但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才华,在七步之内吟出了那首千古传诵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曹植的惊人才华,也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兄弟相残的悲愤和无奈。
曹植的才华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的文章也是字字珠玑。他的作品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当时的人们评价曹植的才华,认为天下的才学如果有十斗,那么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才占八斗”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
曹植的一生,虽然在政治上遭遇了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的文学成就却光照千古。他的作品犹如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才华固然重要,但在复杂的人生道路上,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智慧的处世之道。尽管曹植在政治斗争中处于劣势,但他以其无与伦比的才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典范。
在后世的文学发展中,曹植的影响深远而持久。许多文人墨客都对他的作品推崇备至,从中汲取灵感和营养。“才占八斗”这个成语也一直流传至今,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华极其出众,仿佛独占了天下大部分的才学。它不仅仅是对曹植个人才华的赞誉,更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一种敬仰和推崇。
才占八斗-成语图片